近代醫學經曆了16、17世紀的奠基,18世紀的係統分類,19世紀的大發展,到20世紀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發展為現代醫學。藥物學的發展也出現了一個高峰。經過對疾病和病原微生物的長期研究,針對特定疾病的專效藥物“魔彈”開始浮出水麵。1910年,德國化學家埃爾利希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成功研製出“灑而沸散”,也就是第606號砷的化合物,簡稱606,對梅毒螺旋體具有很強的殺傷力。1928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抗生素的發現,是20世紀藥物學和治療學的重大進步。1935年,德國化學家多馬克找到了對葡萄球菌感染具有確切療效的氨基苯磺酸的衍生物普浪多息。20世紀40年代,人們又研發出了人工合成磺胺類藥物的方法,宣告了人工合成藥物新時代的到來。另外,放射醫學的發展,放射同位素的應用,心電圖的出現,內鏡的革新等,極大地豐富了診斷技術。20世紀50年代,醫學出現專門化的分科,研究從細胞水平向分子水平邁進。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的研究,使得器官移植、克隆技術等成為現實。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革新,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態勢。多種研究成果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使得醫學越來越科學化、技術化。
但是,新的傳染病,比如艾滋病、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瘋牛病等,還有惡性腫瘤的治療,仍無有效的方法。現代醫學的發展,也出現了過分體製化,甚至非人格化的特征,似乎完全拋棄了整體理論(中醫和早期西方醫學的重要特征)。
出現在黃河流域的中醫學,有著獨特的理論體係,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以自然科學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係。它是以元氣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髒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研究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的理論體係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從最早出現的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砭石刺病,到經驗積累上升到理論總結,誕生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後來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以孫思邈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醫家,在疾病的預防和人類的衛生保健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實,醫學不僅僅是醫生或科學家研究的課題,每個人通過對醫學發展曆程的閱讀,除了更加充分地認識和了解醫學外,還應該深入地思考一下,當今醫學該如何發展:是在微觀層次繼續深入?還是找回最初的整體理論?抑或使兩者進行有機地結合?當正確的觀點出現並逐漸深入人心的時候,學科的發展便會進入到更高的層次。不論怎樣,醫學發展的終極目的,就是使人類擺脫疾病的困擾,過上更加健康與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