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沿著阿爾金山駛行(2 / 2)

瞬間,我想起在柴達木許多黨委書記、局長、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家裏,都擺有這種水晶鹽。而且,許多人把它作為珍貴的紀念品,贈送給自己的父母、朋友和未婚妻。記得,我在北京看過一個搞地質工作的朋友,一走進他的房門,就發現一副玻璃框裏裝著一大塊藍色水晶石。當時,我不認識,還以為是什麼藝術品。近前看時,他才笑嘻嘻地說:“這是柴達木的鹽嗬!”

柴達木真是富有,眼看著是一片風蝕殘丘,誰知它就是石油的源泉。眼看著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灘,誰知底下蘊藏著透明鹽體。

朱夏雙手抱著一大堆鹽,笑眯眯地走了過來,興奮地說:

“我要帶回去,好得很!”他和司機同誌有經驗,挖的都是大塊鹽。一上車,他還說:“這一帶還有紅鹽,藍鹽,更美;就是不好挖……”

駛出鹽灘,迎麵是大風山。

“為什麼叫大風山呢?”在地圖上,柴達木是一片沙漠,從來沒有人,也從來沒有名字,現在凡是有了名字的地方,都是拓荒者走過以後起的,每一個地名,都含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曆。

朱夏笑起來說:“普查隊在這裏發現構造的時候,正遇上了大風;以後就叫大風山了!”

可是,站在山外,並不覺其風大,大概山裏風大吧?

車子閃過大風山以後,前麵又出現了一座座小山墩。墩下有鐵皮房子,有帳房,遠處又有井架,有車輛來往。當車子拐了彎,爬著小坡的時候,一陣清涼的風,從小山墩上送過了一股硫磺夾油的味道。

爬上小山墩,原來上麵又是油砂層,黑的黃的,布滿山墩。朱夏舉起地質?頭,在墩中間挖了一下,油砂鬆散,掉下來一堆。這裏的油砂太濃,太香了。可以想知,當勘探者第一次發現這個山墩的時候,有多麼歡喜。難怪人們給這裏的儲油構造起了一個非常切合實際的名字叫:油墩子!

朱夏把?頭橫立在油砂層中間,給可愛的油墩子照了相,自然,這將是一張有價值的地質資料照片。

他走下山墩,又領我們去看一個小池。池水澄清,一眼見底。他喊了聲:“快看!”大家望著池水,發現池底冒著一串串水泡。好像一串串珍珠似的。“天然氣!”

經他一說,我想起四川隆昌聖燈山裏,有一條小河,也不住地冒著串串水泡,我和一位朋友,找了一根鐵管,順著冒泡的地方插下去,用火柴在管口一燃,馬上就發出天藍色的火焰,奇妙極了。當地老鄉不知是天然氣,稱為聖燈。聖燈山是一個出名的天然氣礦區,現在,油墩子也有天然氣,還有油氣顯示,人們對油墩子是抱著很大的希望的!

我們驅車直奔茫崖基地奔去。

這時候,一出油墩子,又看見了阿爾金山,它已離我們很遠很遠了。然而,遠看起來,她全身處在晚霞裏,顯得更其秀麗、動人。我想到,今天沿著阿爾金山所遇到的那些荒山、荒灘,對於一個外行來說,簡直看不出什麼名堂來,而且覺得盆地太荒涼了。但是,隨著地質家們走過,卻發現沿路的一切,即便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可貴的。勘探者抹去了柴達木的荒涼,他們的作為使人感到尊敬而又自豪!

朱夏說:“過兩天,我們要到阿爾金山去,研究老地層!”這就是說,勘探者要更深入地研究、對比柴達木的地層,為更好地開發盆地的石油富源創造條件。

柴達木嗬柴達木,我對你滿懷著憧憬和希望!

一九五七年九月二十八日,茫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