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親的家鄉,年輕的丁明童很好奇,丁肇中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和自己一樣,熱愛自己的故鄉,所以每到一處參觀的時候,丁肇中便用英語為兒子解說。他用英語告訴兒子,他說“美國人喜歡到歐洲,那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在歐洲;你來中國,也應該找到你自己的祖先。”丁肇中的努力最終達到了目的,丁明童也很快地愛上父親的故鄉。在故鄉之旅結束後,丁明童回憶當時的情形,頗為感慨地說道:“這一次我去了爸爸和爺爺的家鄉,參觀了故居,從中我了解到父親幾代人的生活情景,這將是我一生最難忘的經曆。”
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丁肇中因為長期從事科學研究,所以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他研究物理學的思路很特別,他堅持在科學研究中重視物理學的實驗。他認為,物理學就是通過實驗和理論基礎的相互結合而發展起來的。理論知識能夠向前發展,需要用有力的實驗事實來驗證它的真實性,並且,實驗中的新發現可以對接下來的物理研究作出預言。特別是當物理學理論和實驗結果相矛盾的時候,就會產生物理學的革命,還會造成物理學新理論的形成。
對此觀點,丁肇中結合重要的物理學曆史和自己的親身經驗,他指出了實驗的重要性。他根據實驗發現了很多的物理現象。例如,k介子在衰變中,它的電荷複合對稱性不守恒;J粒子的發現;高溫超導體的發現。這些都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方向。
丁肇中對學術研究的態度也讓人起敬。在大陸、台灣讀書的時候,丁肇中就養成了一絲不苟的精神,對每一道難題,丁肇中都堅決不放過。曾經為了一些難題,他不知疲倦地苦苦思索一整夜。當他終於揭開答案了,他又跑到圖書館當中翻閱各種資料,希望可以找到驗證自己的解題方法是否正確的書籍,直到確定自己的解題方法的的確確沒有錯誤後,丁肇中才欣然離開。他的這種求學態度和古代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不同,丁肇中對所學知識要求一定要熟練掌握,這樣才肯滿意。
在課堂上,丁肇中總是認真聽講,認真思考,不論有沒有答對老師提問,丁肇中都舉手回答問題。課間的時候,丁肇中總是和大家一起討論課上講解過的題目,鞏固而知新。課餘的時間,丁肇中總是去圖書館,和那些資料書籍為伴。當同學們在一起進行打球、遊戲、看電影等娛樂活動的時候,丁肇中卻將自己泡在書海裏,他認為:“最浪費不起的就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光陰比寸金還要貴重”。
青少年時代刻苦學習、求知的經曆,深深地影響了丁肇中日後的科研研究。曾經在自己的研究室內,丁肇中帶領的研究小組遇到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為此,丁肇中曾經這樣比喻:“在雨季,一個像波士頓這樣的城市,一分鍾之內也許要降落下千千萬萬粒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到那滴雨。”為了早日將“那滴雨”找到,丁肇中帶領他的研究小組夜以繼日地工作。辛勤的勞作,最終換來了不菲的成就。
此外,丁肇中先生崇高的人格也讓人敬佩。在2004年11月7日,南航的報告廳中,學子們對丁肇中先生欽仰許久,報告會開始後,大廳中座無虛席。報告會結束後,按照慣例,參與聽講的學生向丁肇中提出了一些疑問。可是,讓學生們沒有想到的是,丁肇中“一問三不知”,一口答了三個“不知道”。
丁肇中在回答“不知道”時,態度誠懇自然,絕非矯揉做作。他表示,不知道的事情,完全不能以主觀臆想去胡亂地猜測。對丁先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嚴謹教學精神,學子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如今,年事已高的丁肇中仍然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人們希望丁肇中可以在晚年再登科學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