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什麼都可以浪費,除了時間
丁肇中多次遠渡重洋,到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和學術訪問,努力地促進國際和中國在物理學上的交流。丁肇中雖然在美國,但是心裏惦記著祖國,他說:“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在人類自然發展史上有過卓越貢獻,今後將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希望在短時間內,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讀書狂人
1936年,丁肇中的父親丁觀海同妻子王雋英,受邀到美國進行學術訪問。在訪問的期間,早就懷有身孕的王雋英意外早產,在美國生下了丁肇中。
丁肇中祖籍在中國山東日照,父母當時都在大學中任教,出生於學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丁肇中的祖輩也是人才輩出,往上數幾代,丁家人在大清朝的時候,曾經出過很多進士、舉人,丁家在當地是有名的書香門第。
丁肇中的外祖父,曾經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為反封建、反帝國立下了不少功勞。甚至為了革命散盡家財,後來事情敗露,外祖父被清朝政府砍頭。
在美國,提前來到人世的丁肇中,三個月後隨著父母回到了多災多難的中國。因為抗戰的爆發,中國大片領土丟失,丁家為了躲避戰亂,隨著國民政府四處逃難,就像是一家子難民一樣。因為動蕩,這時候的丁肇中自然沒能受到任何正規教育。
1948年,國民黨內戰的節節敗退,使丁肇中全家隨著國民政府遷到了台灣。到了台灣後,丁肇中才算能夠安穩地讀書。
受到家庭和父母的影響,丁肇中自小學習刻苦努力,對任何學科都帶有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遇到難題的時候,丁肇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耐心,為了解開一些謎團,丁肇中幾乎整天將自己關在圖書館當中。這對他後來在物理學上的研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丁肇中是在台中讀了一年小學,隨後考入台北成功中學,1950年又考入台灣建國中學,在那裏,丁肇中受到十分嚴格的正規教育。同時,在這一階段,丁肇中同物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建中讀書期間,丁肇中的數學、物理以及曆史成績都非常優秀,尤其是曆史,因為丁肇中十分喜愛中國曆史,所以經常考滿分。
1955年,丁肇中從建中畢業,考入了成功大學機械工程係。次年,剛滿二十歲的丁肇中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父母,遠渡重洋去美國學習。丁肇中進入美國密歇根大學,攻讀物理和數學。並在1960年獲取碩士學位,兩年後取得博士學位。在這期間,丁肇中經常打破理論知識的局限,到現實當中去理解物理現象。
丁肇中原本立誌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但導師烏倫伯克教授的一番話改變了他的誌向。當時,烏倫伯克教授對這位虛心好學、勤奮務實的中國留學生十分喜愛,一再告訴他物理實驗的重要性,一個有用的物理實驗要比多條物理理論來的實用。當年夏天,丁肇中和兩位教授進行物理科學實驗,這讓丁肇中理解到實驗的樂趣和重要性,丁肇中從此改變了最初的誌向,決定轉型成為實踐物理學家。
一舉成名天下聞
完成博士學業後的第二年,丁肇中獲得了福特基金會頒發的獎學金,到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1964年到1967年,三年的時間內,丁肇中一直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在此期間,丁肇中完成了測量電子半徑的重要物理實驗,使得丁肇中成為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他的實驗結果推翻了之前所有科學家們的實驗結論,將之前關於電子半徑的研究成功完全否定。同時,丁肇中理解到,做物理實驗,一定不能盲目地屈從於那些所謂的專家們的觀點。
1967年,丁肇中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係的教授。1975年,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學、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等方麵的研究工作。1974年,丁肇中發現了J粒子,這使他迎來了人生的巔峰。這一發現讓丁肇中站在了物理學的製高點,並讓他獲得了科學界最高榮譽獎項——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發現被物理學界譽為物理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