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李政道 心係祖國的物理學家(2 / 3)

與楊振寧的合作

1945年,國民黨政府正著手組建中國的軍事科學事業,吳大猷提出,應該先成立有助於國防科學的研究機構,培養相應的工作人才。並提出選派優秀青年出國留學,學習物理、數學等科學知識。在推薦出國留學的學生名單時,吳大猷毫不猶豫地推薦了李政道去國外學習物理。

1946年,李政道乘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輪渡。當時已經20歲的李政道隻有大二的學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美國芝加哥大學錄取。三年後,李政道以一篇有《特殊見解和成就》的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被芝加哥大學的同學們譽為“神童博士。”

在李政道到美國前,吳大猷早已給在芝加哥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打過了招呼,要他好生照看李政道。楊振寧便為李政道在大學的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李政道剛到美國,便和這位高出他兩屆的西南聯大校友成為好朋友,之後兩人常常聯名發表論文,關係十分的親密。次年夏天,還一起乘坐花錢買來的轎車到美國西部遊玩。

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學任教,1951年,楊振寧偕妻子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師從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沒想到的是,他能夠和李政道再次相遇。此後,兩人進行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研究,當時兩家比鄰而居,開始了兩人的合作生涯。

1951年秋天,兩人聯名發表了關於統計力學的論文,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定義。次年,兩人見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這兩位中國的物理學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當時李政道、楊振寧二人在研究院通力協作,並且取得了卓越成就,以及他們兩家人之間,關係變得親密起來,被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傳為佳話。但是,很快兩人之間關於論文署名前後順序而產生了矛盾。當時按照國際慣例,署名順序應該按照合作者姓氏的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列,李政道應該排在楊振寧的前麵。

可是,有一次,楊振寧突然提出,按照年紀排列,因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希望署名能夠排在李政道的前麵。對此,盡管李政道是百般地不樂意,卻仍然捏著鼻子認了。後來,在聯合發表論文時,李政道費盡口舌之利,勉強勸服楊振寧按照字母順序排名。

但是署名的問題,讓兩人親密無間的關係產生了裂痕。不久,李政道離開了普林斯頓研究院,去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三年後,擔任該校物理係教授,當時的李政道還不滿三十歲,他哥倫比亞大學建校兩百年來最年輕的教授。

1953年,李政道對楊振寧和美國物理學家米爾斯合作發表的《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論文產生了疑問。後來,楊振寧到哥倫比亞大學看望李政道,李政道就向他表明了自己的疑問。兩人經過探討,楊振寧最終被李政道說服了,並且發表了一篇聯合署名的論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適規範轉換》,李政道的名字排名在前。

這件事情,讓兩人重拾合作機會。一直到1962年,兩人共同發表了三十多篇論文,其中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研成果,也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他們發現的“宇稱不守恒定律”,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物理學革命。”

心係祖國

李政道對祖國十分的關心,從1972年,中美兩國關係逐漸緩和,李政道經常訪問中國。為了促進中國物理學的發展,1980年起,他又在美國幾十所高校招收中國的研究生,為祖國培養了很多青年物理學家,在教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李政道先後被中國科技大學、複旦大學、暨南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授予名譽教授的頭銜。

李政道對中國幾千年的曆史文化十分喜愛,他曾積極倡導將科學文化同文藝相結合,本人也經常隨筆作畫。他認為,培育人才,必須要從小開始。

1974年5月30日,李政道接受了毛澤東的會見,兩人談論中國的教育問題時,李政道提出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少年班的建議,毛澤東主席采納了他的意見。1979年,李政道去安徽合肥科技大學訪問時,便去看望了少年班的同學,並親筆題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鼓勵少年班的學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