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楊振寧 榮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1 / 2)

——成功的奧秘在於多動手,多動腦

1957年,因為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兩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世界中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最年輕的大學生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出生在安徽省的合肥。父親是當地的中學數學老師,曾經出國留學過,是受過西式教育的新型知識分子。楊振寧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很早就接觸到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後來父親到北平(北京)任教,楊振寧跟著父親去了北平。

當時楊振寧所處的時代最為黑暗,中國任人宰割、任人魚肉。外有帝國主義的入侵,內部各個軍閥之間都在混戰。中國百姓困苦不堪,不是死於戰火,便是因為貧苦饑餓致死。因為國家陷入危難的緣故,楊振寧的父親對當時五四運動流傳下來的《中國男兒》這首歌十分地喜愛,受到父親的影響,楊振寧也十分喜愛這首歌,後來在西南聯大讀書時,經常在學校內唱這首歌。

1938年夏天,中國多個地區淪陷,好幾所學校都遷往了中國抗戰西南根據地,由於學子很多,國民政府教育部下達了一項指令:所有學生,可按同等學力報考大學。

楊振寧在父親的鼓勵下,報考了西南聯大的物理係,並且順利地進入西南聯大,成為該學校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學生。

早在中學時代,楊振寧便聰明早慧。考取了西南聯大之後,有一天,他突然信誓旦旦地向父親表示:將來有一天,我要取得諾貝爾獎!父親淡淡一笑,鼓勵兒子好好學習。這件事情很快在西南聯大中傳開,同學們開玩笑說:“楊振寧父親楊武之的數學非常好,為什麼兒子不隨父親繼續攻讀數學而讀物理呢?哦,原來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1942年7月,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畢業。當時因為各種現實的原因,一起考進西南聯大的學生中途退學的很多,最終隻有9人取得了物理係的學位,楊振寧是其中之一。完成本科學業後,楊振寧又報考了學校物理係的研究生。在報考研究生期間,楊振寧先後結識了淩寧、金啟華和顧震潮等日後中華民族科學界的精英。當時由於中國抗戰戰火猛烈,學校條件特別差,不僅缺乏實驗器材,學校的物理教學工作也一直偏重於理論。楊振寧全家遷往昆明後,一家七口的生活更是困苦,全靠父親那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度日。

從1939年開始,日本對中國抗日根據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轟炸,當時的昆明少不了三天兩頭地被扔上幾顆炸彈,在那段時間,楊振寧全家和聯大師生,跑防空洞是家常便飯的事情。1940年9月30日,楊振寧在昆明的住房被飛機炸毀。為了躲避日本人飛機,全家搬到昆明郊外居住。抗戰末期,為了幫補家用,楊振寧還為在昆明的美國軍方人員教授中文。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楊振寧一麵兼職賺錢,一麵艱苦地學習。僅僅用了六年時間,楊振寧便完成了在西南聯大的求學任務,取得了研究生的學位。

這六年是楊振寧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六年,在這六年中,楊振寧同物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並養成了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的精神。

同年八月,楊振寧考取了公費留美資格。按照當時的規定,以公費留學的學子要先等待一段時間。在等待留學的日子裏,楊振寧在西南聯大附屬中學教書。沒想到,在這段教書曆程中,楊振寧遇上了一份意外的感情。

在高二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字叫做杜致禮的女學生。他可能不知道,這位杜小姐的來曆可不簡單,她是當時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國民黨五虎上將之一、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之一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中將的千金。杜大小姐對這位年輕的小老師很喜歡,暗暗埋下了愛情的種子,後來兩人在美國相遇,並在美國結了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