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周穀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直積極參加“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鬥爭,並且鼓勵學生參加民主革命,最後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知道消息後,複旦大學全體師生進行罷課,國民黨不得不釋放了周穀城。
編修通史
周穀城在暨南大學任教期間,撰寫了《中國通史》,並在該史書中首次提出“曆史完形論”的理論,指出曆史事件具有有機組織性質和必然規律。他的理論在中國史學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轟動。
周穀城仔細分析和研究當時世界流行的史學著作後,對世界曆史表示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世界史中的缺憾大多是由於堆砌曆史事件造成的,而且世界史大都是以歐洲為中心——世界曆史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歐洲以外的古老文明排除在外。他認為,人們不應該以歐洲為中心,古希臘、古代印度和中國的文明,這些是可以同歐洲曆史相提並論的。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周穀城決定編寫一部新格局的世界通史,力求將人類社會的發展統一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片麵地強調歐洲近代文明。在周穀城的通史中,裏麵描述了中國、印度都有獨立發展的文化係統;同時將中國、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和墨西哥等六大文明中心相互聯係,使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描述了世界文化是在彼此的交流中,然後才不斷的向前進步。此外,周穀城還提出,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整體,所有文化都是相互影響的,絕非孤立存在。
1949年,周穀城編修的三卷本《世界通史》正式出版,這部著作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獨特見解,打破了世界曆史均以歐洲曆史為核心的曆史體係。同國外史學著作相比,這本書自成一家。《世界通史》對世界曆史的發展起了撥亂反正的作用,看完這本著作後,學者們不得不重視歐洲以外的文明。
《世界通史》奠定了周穀城在曆史學界的地位,同時也讓周穀城從困境中解脫。
當時,周穀城計劃在《世界通史》的第一冊到第三冊敘述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第四冊敘述工業革命以來的近代史,不過他的計劃最終成了浮萍。文化大革命過後,“四人幫”倒台,周穀城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二個春天,但因為他對其他文學的研究,《世界通史》第四冊被擱置,一直沒有補寫出來。
1978年後,周穀城頻頻發表學術著作,在報紙雜誌上先後刊登《秦漢帝國的統一運動》、《繼往開來的史學工作》、《看重統一整體,反對歐洲中心論》等論文。與此同時,他還出版了《史學與美學》一書,另外還重新修訂了《中國通史》。
晚年的周穀城一直擔任上海複旦大學曆史係的教授,他撰寫了《中外曆史的比較研究》、《所謂意境》等論文,這些在學術界頗有影響。1990年11月到1992年3月,周穀城覺察到自己身體的不適,他有預感,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他兩次寫信給全國人大和上海人大負責人,表明了處理自己身後事的態度。人大負責人說:“穀城他交代,去世以後不要搞告別儀式,不要骨灰,一切書籍、文物交給人大科教委員會。”
周穀城的種種事跡,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的精神。1996年11月10日,周穀城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