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竺可楨 中國氣象學的始祖(3 / 3)

他的這些演講和采取的一些有力措施,逐漸平息了學生運動,使學校的教學工作逐漸地穩定下來。為了培養出自己理想中的人才,竺可楨十分的重視入學教育,他在和新生談話時說,你們為了什麼來上大學?將來從浙大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他教育學生,大家將來要成為中華民族崛起的中流砥柱。雖然教學工作繁重,竺可楨卻並沒有放下手頭的氣象研究工作。他一直為中國培育出人才,一直到生命的盡頭。

“浙大保姆”

1937年,抗戰爆發後,為躲避戰火,浙大舉校西遷。當時日本空軍肆虐,竺可楨帶領全校工作人員633人,途徑浙、贛、湘、粵、桂、黔六個省,行程兩千六百餘公裏,學校終於在貴州遵義辦學,那兒遠離戰火和敵機幹擾。這一偉大壯舉,被稱為“文史長征。”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竺可楨仍然堅持教學,並組織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

他十分在意學校的師資隊伍,他認為,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都在於教授的品質,教授是大學的靈魂。抗戰爆發後,學校隨著國民政府西遷到內地。當時的物理係教授束星北,他對竺可楨很是不滿,常常在背後說他的壞話,數落竺可楨的不是。對他種種的小動作,竺可楨心中自然清楚,卻總是一笑而過。對束星北的作為,竺可楨自然很是不滿,但對這位才華橫溢的物理大師,竺可楨卻總是極力保護,並且力排眾議聘請他為教授。

在貴州遵義時,師生們的生活條件很差,有限的財力和物資都優先供應軍隊,教育界的工作人員生活的十分艱難。

有一年除夕夜,竺可楨一家人吃著發黴的大米,他卻將發下來的工資分給那些生活條件很差的教授們。數學教授蘇步青回憶這段往事時,總是感慨地說道:“他真是拿我們教授當寶貝啊。”

竺可楨堅持學術獨立的思想,力排政治的幹擾,自己也從來不參與政治行動。但當時的社會政局動蕩,一些學生難免受到各個政治黨派的影響。對學生運動,竺可楨十分地反感,他多次公開地表示,學生的任務是讀書,國家政治如何,不是他們應當幹涉的。

一次,學生們不顧學校的勸阻,也不顧帶槍軍警們的威脅,他們上街遊行。竺可楨便打著一麵旗子,走在學生隊伍的前麵。他自己解釋說:“雖然不讚成學生們的這種舉動,但他們既然上街了,我總要保護他們的安全。”一旦有學生在運動中被捕,竺可楨便想盡一切辦法營救,每逢開庭審理,竺可楨也必去旁聽。他的行動讓浙江大學的學子們深為感動。在竺可楨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學生中有人送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浙大保姆”四個大字。

竺可楨在浙大任教13年,以“求是”精神作為校訓,為後來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大批人才。

抗戰勝利後,浙江大學遷回了杭州。竺可楨決定專心進行科研工作,絕不插手政治。但是國民黨極端腐朽,讓他對國民政府完全失去了希望,轉而對清廉的中共政府滿懷期待。

1949年4月,中國解放事業即將勝利。竺可楨在上海閉門謝客,準備迎接全國的解放,並回電拒絕國民黨讓他遷居台灣的建議。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楨出席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積極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在國內組建了許多新的氣象研究機構,並培養了許多地理學骨幹。

1956年,竺可楨領導創建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他建議合理地開發祖國的自然資源,並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考察行動,足跡遍及中國的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毛澤東對竺可楨的科研成果很重視,曾邀請他到中南海來麵談,並風趣地說道:“我們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分管起來嘍!”直到他84歲的時候,他才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在1974年2月7日,因為肺病,病逝於北京。

竺可楨不僅是我國近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而且是研究我國物候學的倡導者。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以及堅強的毅力和高度的責任心,都值得我們學習。竺可楨也是一位好校長,他與蔡元培先生一樣,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