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鐵路中的小故事
在修建京張鐵路的過程中,為了鐵路能夠順利竣工,詹天佑從開工的第一天起,便開始了緊張的勘測、選線工作,他經常帶著自己的學生和工人,背著標杆和經緯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道之上。一日傍晚,詹天佑在測量八達嶺一帶的地形時,突然刮起了猛烈的西北風,風勢猛惡,讓人睜不開眼睛。在這種惡劣的天氣下,測量出來的數字並不是十分準確,詹天佑為了獲得最精準的數據,他親自背負儀器,登山越嶺,認認真真的勘測了數據,當他從山上下來時,嘴唇都已經被風吹得發青了。
開鑿八達嶺四個大型隧道是整個京張鐵路修建過程中,最為艱難的一段。為了施工的進行,詹天佑完全沒有總工程師的架子,在開鑿隧道時,他親自到工地上與工人們一起勞作,常常弄得自己一身的汙泥、滿臉的泥汗。在詹天佑的鼓舞下,工人們幹勁十足,一鍬鍬的挖石、開山。為了縮短工期,詹天佑想出了“豎井開鑿法”。為了便於火車上山爬坡,詹天佑又創造性地發明出“人”字行線路。這些方法為鐵路地修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修建鐵路中,有一件事讓詹天佑感到氣憤,修建鐵路中最大的障礙不是施工過程中的艱難,也不是帝國主義對這條鐵路的覬覦,而是因為修建鐵路破壞了某些大戶人家的“風水”!當時,在清河一帶,有一個名為廣宅的人,他是大清朝實力派人物,曾任前朝道台,跟皇室有親戚關係,後台很強硬。詹天佑設計的修建京張鐵路的路線,必須要從他家祖父的墳上穿過。在封建社會,大戶人家對祖墳很看重,因此,廣宅便聚眾鬧事,還以重金賄賂朝廷官員,要求讓鐵路改道修建。詹天佑考慮到繞道不光耗費時間,還要多花費大量的經費,因此堅決不同意改道。後來,廣宅家族失去朝堂內的大靠山,同意鐵路從他家祖墳穿行過去。
1909年8月11日,鐵路修成之後,詹天佑和全體施工人員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京張鐵路全線通車。修建這條鐵路所用的時間,比外國工程師預計的時間要少上兩年,費用也隻用了預計的五分之一,為財政拮據的清政府節省了二十八萬兩白銀。鐵路提前完工,證明了中國人自己有了修建鐵路的能力和實力,它是中國人民勝利的標誌,更是中國全體愛國工程師、知識分子的自豪!
保路愛國運動
京張鐵路修建成功,極大地振奮了中國鐵路行業,推動了各省自辦鐵路的進程。
受到京張鐵路的影響,四川、湖北兩省,當地百姓決定集資自行修建自四川到湖北武漢的鐵路。這條鐵路從四川省城成都出發,途經重慶、四川萬縣,再到湖北宜昌,全程長約1200公裏,其中從宜昌到萬縣是首段工程,沿途經過水流湍急的三峽地帶,還需要穿越崇山峻嶺。地形險峻異常,工程艱難,比起京張鐵路有過之而無不及。兩省經過商議後,湖北境內的鐵路工程由四川省代為修建。為了四川、武漢這段鐵路能夠修建成功,1907年,成都成立了商辦川漢鐵路公司,兩省人民呼籲當時正在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來四川主持川漢鐵路修建工作。
1907年,詹天佑被清政府任命為川漢鐵路總工程師,但由於當時京張鐵路尚未正式完工,詹天佑無法分身,便指派副手彥德慶離京赴川,前往宜昌,代任川漢鐵路的副總工程師。1911年,清政府因帝國主義的壓力,宣布鐵路建設的所有權必須由國家控製。在這之前,因為四川有“天府之國”之稱,物產豐富,但交通不便,所以豐富的資源物產不能得到利用。英法等帝國主義,早就準備從中國西南地區入手,通過對鐵路修築權的掠奪,希望控製長江中下遊地區,將四川等地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
因此,當得知四川人民自辦鐵路的消息後,帝國主義立刻向清政府施壓,清政府迫於壓力,隻得下詔,收回鐵路所有權,宣布鐵路建設由國家操辦。四川人民聽聞清政府將借大量外債修建鐵路,並將鐵路權拱手讓給帝國主義列強的消息後,四川人民立即激奮,四川市民鳴鑼罷市,奔走相告,揭露清政府賣國、賣路的行為。這一保路愛國運動很快演變成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的革命運動,清政府為了鎮壓此次運動,從湖北調集了大量的軍隊鎮壓。此次運動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護路愛國運動中,詹天佑也充分明白清王朝的腐朽,他逐步意識到,隻有通過革命,才能將腐敗到骨頭裏的清政府推翻,中國才能獲得新生。所以,在辛亥革命後,詹天佑很快就站到新政府一邊。
京張路完成之後,受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的邀請,詹天佑在次年擔任該公司的總經理。辛亥革命爆發之前,廣東等地已經是政局動蕩,社會處於極度不安中。一些富豪嗅到革命氣息,為躲避戰火,他們紛紛逃往香港,甚至是上海租界。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的工作人員受到影響,很多人想要逃走,詹天佑的朋友也勸詹天佑離開廣東避禍。但詹天佑堅持留守崗位,並勸公司內的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即使想要離開,也要將工作安排好。在詹天佑的影響下,公司員工不再逃亡,公司在整個革命期間未曾遭受任何的損失。
辛亥革命後,南京“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但是革命果實被清政府大臣袁世凱篡奪。同盟會領袖孫中山意識到,一國崛起離不開交通的發展。所以在1912年5月,他去視察廣東省商辦粵漢鐵路公司,詹天佑率領公司的全體員工歡迎孫中山,孫中山在視察報告中指出:“粵漢幹路,關係民國的建設,前途盛大,且大利所在,並為振興實業之首務,望速圖之。”同年九月,孫中山在視察京張鐵路後,宣布由詹天佑等人籌劃建立全國的鐵路網大動脈。詹天佑為了振興祖國的鐵路事業,和其他中國工程師一起組建了中華工程學會,他被會員們推為會長。
1918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出現內訌,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帝國主義戰後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和平會議,其實就是準備在大會上分贓。此時的詹天佑已經是百病纏身,但為了維護中國鐵路的主權,詹天佑不顧病重,他代表中國政府,冒著嚴寒的天氣,趕到海參崴,參加遠東鐵路國際會議,同日本代表進行了艱苦的談判鬥爭,最終取得了我國管理中東鐵路的權利。
在回鄉途中,詹天佑抱病登上長城,他看著在列強蹂躪下,已經變得滿目瘡痍的中華民族,詹天佑忍不住仰天哀歎:“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初建路網的夢想破滅,令我抱恨終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可惜的是,這位偉大的愛國工程師無法再同列強鬥爭,他積勞成疾,在1919年4月24日,於湖北漢口病逝,享年58歲。
雖然這位心係祖國的鐵路工程師去世了,但是他永遠地留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1922年,詹天佑屍體被葬在京張鐵路青龍站附近,1987年,中國政府又在京張鐵路附近修建了詹天佑紀念館。2005年,為了紀念京張鐵路動工一百周年,在京張鐵路南口一站,立了一塊高為2.8米、重達一噸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銅像,以供後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