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詹天佑 中國鐵路之父(2 / 3)

同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關外鐵路的修建工作被迫停工,詹天佑被調任,他擔任天津至北京盧溝橋的鐵路工程師。直到甲午戰爭戰敗,詹天佑才被調回錦州,指揮修建營口鐵路。1900年,營口鐵路通車。同年,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爆發了“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由於義和團的發展速度快,加上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口號,這完全符合清政府的利益,義和團被清政府招撫用來對付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帝國主義組成八國聯軍入侵中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再一次慘敗,關外鐵路被英、俄侵略軍占領,再一次被停工。

1901年,清政府同美、德、俄、法、意、日、奧、英、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十一個國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約簽訂之後,詹天佑從英俄帝國主義手中收回關外鐵路,並迅速的恢複通車,他的出色工作,備受清政府關注。

1902年,袁世凱上書請求修建新易鐵路(高碑店至易縣),以便供皇室成員回鄉祭祖用。當時的清朝政府大權都被封建頑固派掌握,那些思想守舊的封建統治者對“祖宗之事”十分的重視,而袁世凱這樣提議,自然是為了討好當時掌握清政府大權的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後。

慈禧對袁世凱的提議十分滿意,為了不耽誤回鄉祭祖的“大事”,限定袁世凱在半年之內將鐵路修建完成,袁世凱便將鐵路修建的任務交到了詹天佑手上。詹天佑被袁世凱任命為這條鐵路的總工程師,盡管這條路的價值不大,但卻是中國人第一次自己修建鐵路,出於慎重考慮,詹天佑對新易鐵路的修建變得重視起來,絲毫不敢馬虎。經過實地考察後,詹天佑想出了一套獨特的方案,他果斷地摒棄了當時外國人的思想,僅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工程。鐵路修建的所有的費用比動工前的預算大大地縮減了很多。

新易鐵路的修建成功,大大地鼓舞了中國人自行修建鐵路的信心,同時也開了國人自辦鐵路的先河,是中國近代鐵路修建曆史上的轉折點。在此之後,詹天佑又修建了京津鐵路、萍醴鐵路。詹天佑在這一係列的工程之中,逐漸嶄露頭角,同時這些鐵路也為中國以後自辦鐵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不僅僅是一條鐵路

《辛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完全淪入帝國主義列強的統治中,掌權人變為列強的傀儡,政府形同虛設,變成“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列強也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並且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擴張在中國的勢力。修建鐵路成了最有利、最方便的方式。

1905年,清政府決定修建由北京通往張家口的一段鐵路。從蒙古通往北京,就會路過張家口,所以張家口處於通商樞紐,曆來是兵家、商家必爭之地。京張鐵路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它不僅僅是一條鐵路。當清政府傳出要修建京張鐵路的消息後,勢力最大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他們對修建鐵路的權利都起了爭奪之心,但雙方各自爭執不下。在此情況下,詹天佑提出由中國人自己修建這條鐵路。

英國人和俄國人經過幾番扯皮後,最終也達成協議:如果清廷在不借外債、不用洋匠的前提下修建鐵路,那麼京張鐵路完全可以由清政府自行組織修建,雙方絕不插手。

這份協議斷絕了清政府向洋人求助的後路,清政府也隻能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

京張鐵路全長約200公裏,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這段距離,當中需要穿過山脈,還要開鑿四條隧道。地形險峻,工程艱巨,舉世罕見。

外國工程師得知京張鐵路由中國人全權負責修建的時候,很多國外工程師對此冷嘲熱諷,他們認為詹天佑是“不自量力”,甚至露骨地宣稱:“中國人能建造這樣的鐵路,起碼還得要等五十年!”就連中國人也說詹天佑此舉是“膽大妄為”。一些不能理解京張鐵路重要意義的人們,他們甚至說:“不過花幾個錢罷了。”

麵對各方壓力,詹天佑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決心率領全體職工完成京張鐵路,來為國人爭光。詹天佑給他的美國恩師諾索樸夫人寫了一封信,詹天佑宣稱:“如果京張工程失敗的話,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是中國工程師的不幸,同時帶給中國很大損失。在我接受這一任務後,許多外國人露骨地宣稱,中國工程師不能擔當修建京張鐵路的重任,但是我堅持我的工程。”這一段話,將詹天佑決心為國爭光和爭取民族自信的決心,堅決地表現了出來。

1905年5月,京張鐵路工程總局成立,詹天佑為總工程師。為了工程能夠順利完成,詹天佑親自勘測了三條施工路線,由於第二條路線繞道很遠,所以被詹天佑否決。第三條線由於朝廷在承擔大量外債、財政危機的情形下,對鐵路撥款有限,並且時間緊張,也被詹天佑否決,他決定采用第一條施工路線。這條路線,從北京的豐台開始,途經北京的西直門、沙河、經南口、居庸關、八達嶺長城、懷來,然後到張家口,全程長度達到了350華裏。這條路線的地形對施工者來說極為艱難,一路重巒疊嶂,絕岩峭壁叢生,坡度極陡,南口和八達嶺之間的高度相差達180丈。

麵對諸多困難,詹天佑經過實地考察和仔細分析後,他把工程劃分為三段:第一段工程,從豐台起,到南口止,第二段工程,南口到康莊,其餘為第三期工程。

經過大量的準備後,同年9月4日,京張鐵路修建正式開工。同年12月12日,開始鋪設軌道。但是,在鋪軌的第一天,京張鐵路的修建工人們便遇上了大挫折,一輛工程車的車鉤鏈子在施工過程中脫軌。很多覬覦此路的外國工程師開始借題發揮,他們認為是中國不能自辦鐵路的證據。詹天佑認真總結了失敗的教訓,他使用每節車廂自動掛鉤的方法,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1906年9月30日,鐵路的第一期修建完成,並正式通車。同時也迎來了鐵路修建上難度最大的第二期工程。要想順利地完成第二段鐵路,首先要挖通居庸關、八達嶺之間的四座隧道,尤其是八達嶺隧道。八達嶺隧道測量長達為1092餘公尺,要想成功地修建八達嶺隧道,除了對計算精度準確地要求外,還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開山機、通風機等。精確的計算精度對詹天佑而言並非難事,但是那些精密的儀器,落後的晚清中國並沒有,所以隻能靠雙手去挖。這些並沒有難倒詹天佑,在兩年後,第二段工程也順利竣工。

第三段工程的難度雖然比不上第二段,但是在懷來大橋上修建鐵路,這也讓人十分頭疼。該橋也是京張鐵路全程中,長度最長、難度最大的一座大橋,橋由7根百餘英尺的鋼梁架設而成。在詹天佑的指揮下,該橋上的鐵路也順利完成。還有一段比較困難的路段,雖然路程不是很長,但是施工艱難,這段路右側瀕臨羊河,左側依傍石山,山上還要開挖六丈深的通道,山下要往上墊高七華裏長的河床。於是,詹天佑用山上開采下來的石塊來墊高山體。為了防止洪水衝刷,詹天佑用水泥磚保護路道,第三段工程也得以勝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