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徐霞客 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3 / 3)

在遊玩考察的過程中,徐霞客不論是多麼的勞累,他都堅持將每天的考察發現的東西記錄下來。

有時候,徐霞客跋涉百裏山路,晚上寄居荒村殘留破廟,或露天席地時,他點起油燈,燃起篝火,寫下遊曆日記,記錄當日考察見聞。據估算,徐霞客一生寫下兩千萬餘字的考察筆記。可惜的是,由於保存不當,加上徐霞客遊曆天下,大多數是居無定所的日子,考察筆記大部分遺失,今日所見的《徐霞客遊記》隻是一小部分,僅存四十萬餘字。這四十萬字向後人展示了他的考察紀實,尤其是對邊遠偏僻之地的見聞。

研究石灰岩的鼻祖

徐霞客還是研究石灰岩的鼻祖先驅,在徐霞客的成就中,對石灰岩的研究最為突出。

公元1774年後,歐洲人對石灰岩外貌進行了廣泛考察,發現石灰岩的第一人叫做愛士培爾。1858年,羅曼對石灰岩進行分類。二人對石灰岩外貌的研究,與徐霞客相比,都要晚上一兩百年。

在我國西南各省,特別是湖南、廣西、雲南貴州一帶,這些地方石灰岩地貌分布最廣、發育最為完整。徐霞客在那裏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考察,並留下了詳細的考察記錄,這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考察的最早文獻記錄。

遊記表明,徐霞客那時候已經明確地意識到石灰岩地貌的形成原因。因為石灰岩發育的時期和時間不一樣,從而形成了石灰岩地貌的差異。如桂林、陽朔一帶,石灰岩地貌因為缺乏風化物質,加上無肥沃土壤覆蓋,形成了石峰矗立的地貌。而柳州一帶,土山迤邐,如尖錐刺囊。按照現在地質學的術語來說,桂林那一帶的石灰岩地貌,體現出石灰岩地貌發育晚期的情形,而柳州一帶的石灰岩地貌,則是發育鼎盛時期的特征,可見徐霞客的觀察有多麼精準了!

石灰岩地貌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擁有眾多的岩洞。徐霞客親身查探的岩洞多達上百,通過探究,他對岩洞、石鍾乳的結構和成因都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岩洞的形成是由於流水的侵蝕,石鍾乳則是由於石灰岩溶於水後,從石灰岩岩石中滴下的水滴蒸發,凝聚而成。

在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中,徐霞客費盡艱辛。在湖南的九嶷山,當地有一個飛龍岩,徐霞客請當地的和尚明宗當引導,帶著火炬前去考察。飛龍岩是一個巨大的洞穴,洞內道路曲曲折折,洞中藏洞,地形極是複雜多變,洞內也多是水坑,很難行走。徐霞客卻不在乎,鞋子丟在洞內也沒察覺。當時,和尚明宗已經走不下去了,他多次勸徐霞客離開,徐霞客都沒有聽,直到火把即將燒盡,徐霞客才戀戀不舍地離開。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因為沒有任何的儀器輔佐,徐霞客都是用目測,但他的考察數據大都比較科學,並且在後世人類的考察中一一得到證實。

除此之外,徐霞客還對溫泉、火山等都有研究,《徐霞客遊記》中,徐霞客對當時民族文化、交通、農工業、手工業、風土人情等方麵都有記述。

徐霞客最後一次出遊,是在公元1636年,當時的徐霞客已經五十一歲了,這次出遊大致是中國的西南地區和中緬邊界的雲南騰衝地區。在這次遊曆中,徐霞客身染重病,1640年被人送回故鄉江陰縣,第二年病逝。

《徐霞客遊記》不光在地理學上有巨大的貢獻,它在文學上的造詣也頗高,是一部文筆精湛的遊記文學。它所描述的大自然風光,質樸綺麗,被人稱讚“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還描述了大自然的雨、霧、晴、晦等各種氣象變化,也描述了山、水、奇岩、怪木等自然景象。讀徐霞客的書,仿佛山水之景就在眼前,大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的文字帶領著我們循著他的足跡跋涉奇山勝水、奇峰峻岩,激流險灘。使人忍不住為祖國的山水而驚歎,對祖國產生出無限的深情。

經過後人整理的《徐霞客遊記》,裏麵包括遊天台山、雁蕩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以及《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單本著作。他的《衡遊日記》中,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複石鼓山書院提供了最詳細的資料記載,徐霞客的遊記是對中國文化最大的饋贈。為了紀念徐霞客對中國地理研究上的貢獻,在徐霞客故鄉江陰,人們建有徐霞客人物雕塑,他將被人們世世代代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