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一種名為“芸苔”的草藥,這在中醫中是常用的治病藥草,但這種藥材究竟有什麼作用?能治哪些病?《神農百草經》中說不清楚,各家醫學典籍也說不清楚。為了弄清芸苔的具體藥效,李時珍親自求教一個種菜的老農。在老農的指點下,李時珍栽種了芸苔,親自觀察了實物後,他得出結論,芸苔頭一年播種,第二年開花結籽,它的種子可以用來榨油。其實,當時所謂的“芸苔”,就是現代人經常用來提油煉油的油菜花。
還有一個趣事,在蘄州產有一種名為“白花蛇”的毒蛇,當地人稱為“蘄蛇”,可做藥物使用,有治療風痹、驚搐、癬癩等作用。為了研究蘄蛇,李時珍從蛇販子手中觀察蘄蛇。當時有內行的人提醒李時珍,蛇販子手中的蘄蛇並不是真正的蘄蛇,隻是從江南山區裏隨意捕來的。為了研究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親自求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李時珍,蘄蛇牙尖含有劇毒,如果人類被該蛇咬傷,唯一的自救途徑是立即截斷肢體,否則就會毒發而亡。但是,蘄蛇也能為人類治療一些特殊的疾病,因此十分的珍貴。為了討好皇帝,當地官員讓百姓們冒著生命危險,到山上捕蛇,然後進貢給皇宮大內。
蘄州城占地麵積極廣,但真正產有蘄蛇的隻在城北的龍峰山上,李時珍出於敬業求實的精神,他決定要親眼觀察蘄蛇,這樣才肯罷休。於是恭請那位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龍峰山地勢險峻,根據蘄蛇喜歡吃石楠藤花葉的特性,兩人尋訪到山上的狻猊洞。石洞周圍怪石嶙峋,險峻處多生灌木,石楠藤纏繞灌木。李時珍冒著生命危險,將生死置之度外,終於見到了蘄蛇,並親眼觀看了捕蛇人捕蛇、煉蛇毒的全過程。後來在編寫《本草綱目》中,便有一段細致描寫白花蛇的記載:“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為了區分蘄蛇同外地白花蛇的不同,李時珍又記述說道:“出蘄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
李時珍一生行程達上萬裏路,他吸取了無數人的意見,參考了達八百餘種書籍,曆時二十七年後,終於在明朝萬曆戊寅年,完成了這部字數達到兩百萬字的輝煌巨著——《本草綱目》。當時,李時珍已經六十一歲。
《本草綱目》全書可分為16部、52卷,收錄各種藥物,共計達到了1518餘種,在前人備述的基礎上,增添藥物374種,合計近兩千餘種,其中關於植物的種類達到1195種。此外,收錄了古代藥學家和民間醫藥學家的藥方單子,達上萬條。書中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這部《本草綱目》可以稱得上醫學界的驚鴻著作,它吸收了曆代醫學寶典的精華之處,盡可能地糾正了前人的敘述錯誤,補充了前人記述上的不足之處。
從醫藥學價值上看,《本草綱目》有很多重要的發現和新的突破,是十六世紀,中國最為係統、最為完整、科學性最為嚴謹的醫學著作。從十七世紀開始,《本草綱目》開始流傳於世界,先後被翻譯成英、法、日、拉丁文等語言,備受世界各國的稱讚,可以說,《本草綱目》是中國醫學、科學發展史上裏程碑式的著作。
1593年,李時珍病逝,享年75歲。他一生著作豐厚,除了享譽世界的《本草綱目》外,還留下《奇經八脈考》、《五髒圖論》等數十種著作,時至今日,這位偉大的醫學家還被世人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