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李時珍 救死扶傷一代名醫(2 / 3)

最初是在家鄉蘄州一帶查訪,後來多次去湖南尋訪盛產藥材的廬山、茅山、牛首山,這些深野山林都有李時珍的足跡,當時詩人以“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來讚揚李時珍的科學冒險精神。每到一處,李時珍必定親自求教當地各種各樣的人物,其中涉及種田、捕魚、農耕等等,當地人對這個溫順有禮的年輕醫師都十分的尊重,熱情地向他介紹當地各種知名藥材。

早年的遊學經曆增長了李時珍的醫學見聞,擴展了李時珍在醫學上的視野,為後來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太醫生涯

李時珍38歲時,已經是馳名已久的名醫。武昌的楚王求賢若渴,對各種人才都十分的尊重,隨著李時珍名氣越來越大,李時珍本人也被楚王重視,楚王便將他召進王府,兼管王府內醫所的事務。當時,李時珍本不想同皇親國戚打交道,本想婉拒楚王的邀請,但考慮到王府中豐富的醫學藏書,這會對他以後編寫《本草綱目》有所幫助,於是便打點行裝,進了楚王府。

三年之後,當時的嘉靖皇帝下令各地選拔醫術精湛的良醫到太醫院任職,楚王府便力薦李時珍入京。要知道,太醫院是專門為皇帝、後宮等皇室看病的醫療機構,封建朝代的皇帝,被民間百姓視為“天子”,地位尊崇,能為皇帝看病,對一個行醫的郎中來說,這是何等的榮耀?但李時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隻做了一年“禦醫”,之後辭職回鄉。是什麼原因讓李時珍離開了讓全天下郎中都垂涎三尺的太醫院呢?

關於李時珍在太醫院的經曆,現代史學界頗多爭議。有人認為,李時珍在太醫院曾出任正六品的太醫院院判,也有人認為,李時珍在太醫院隻是擔任普通的禦醫,官銜僅在正八品的職位。但不論職位的高低,李時珍被舉薦去太醫院,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重要的是,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曆,給李時珍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太醫院作為皇家醫院,醫學的藏書更為豐富,尤其是前朝明代宮修的《本草品彙精要》。該書修纂於明孝宗弘治十六年,是明孝宗下令編修的一部國家藥典。在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建立了一個設有總督、總裁等職務的修纂班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有四十九人,修訂一年半有餘。其中收錄藥物一千八百一十五種,繪有彩繪圖一千三百五十八幅,由八位宮廷畫師負責繪圖。《本草品彙精要》是中國醫學史上不朽的醫學著作。全書完成後,明孝宗親自為本書撰寫序言,仿照《永樂大典》的模式,將全書分為36冊。然而,該書命運多舛,在晚清時代,被西方傳教士或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將書稿掠走,陳列在羅馬教皇圖書館中。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重新整理後,出版了《本草品彙精要》。

李時珍在太醫院任職期間,有機會飽覽宮廷中的豐富典籍和皇家藏書,並從宮廷中獲得了有關民間的草本的大量信息,看到了很多在民間看不到的藥物標本。太醫生涯進一步擴展了李時珍在醫學上的廣闊視野,豐富了醫學領域的知識麵。憑著對醫學的無限熱愛,李時珍仔細通讀《本草品彙精要》,他發現了書中有錯誤的記敘,通過修改,李時珍寫下了一部超越這本書的本草著作。

李時珍離開太醫院,有文獻這樣記載:當時的明王朝政治極端腐敗,皇帝昏庸,朝堂上下勾結成派,這些都影響到太醫院的祥和。在這種烏煙瘴氣的環境中,實在不利於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再來,民間對李時珍的記載不在少數,這些故事都表現出李時珍淡泊功名的品德,而且編寫《本草綱目》需要對藥草進行考察。李時珍在太醫院內完全被束縛住了手腳,所以沒過多久,他就托病辭職歸家了。

編寫《本草綱目》

李時珍在太醫院任職之前,便有了編寫《本草綱目》的打算。從太醫院離職之後,他便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曆程。在編寫的過程中,李時珍腳穿草鞋,肩背藥筐,四處訪醫尋藥。李時珍尋訪並不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複諦視”,時刻帶著嚴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