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過程中,沈括不卑不亢,憑借自己所熟知的地理知識和宋遼雙方簽訂的“檀淵之盟”,遼國宰相楊益戒對沈括更是刮目相看。沈括維護了宋王朝領土權,捍衛了國家的威望,出色顯示了一位外交家的風範,讓遼國人也對他十分敬佩。
沈括出使遼國回來後,他完成了《使虜圖抄》一書,詳細記述了遼國的山川險阻和風土人情,並上呈朝廷。
守護邊疆
宋仁宗年間,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權,並經常侵擾宋朝疆土,進一步加劇了中國民族紛爭。宋軍由於指揮係統混亂,經常被西夏打敗。麵對夏、遼等外敵的入侵,沈括堅持站在主戰派一麵。
熙寧七年,沈括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和軍器監長官期間。沈括曾攻讀兵書,在仔細的研究了城防、兵器、戰略戰術軍事之後,他提出將一些科技融入到兵器製造當中,尤其是對火藥的應用,對後世的軍事發展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沈括還先後編著了《修城法式條約》和《邊州陣法》等影響力頗深的兵書,對宋朝的軍事理論和裝備質量方麵,做出了重大貢獻。
宋仁宗元豐三年,宋朝再次麵臨西夏南下的侵擾,為此,朝廷任命沈括為延州知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三年後,沈括升任龍圖閣大學士。不久後,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因部下徐禧、鄜延道總管種諤、鄜延道副總管曲珍等人急功近利,不聽沈括勸告,在邊城築城死守,結果懈怠,被西夏乘虛而入,造成了永樂城慘敗,近兩萬宋軍陣亡。
永樂之敗葬送了北宋在平夏城大捷後的有利形勢,不少民夫死於戰火,高永亨、李舜等將領殉國。沈括雖然不是永樂城戰敗的罪魁禍首,但是他身為當地軍政的統帥,在戰役中救援不力,難辭其咎。沈括被貶為均州團練副使,從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夢溪筆談》
元祐二年,沈括完成了神宗下令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名為《守令圖》,這是他對北宋王朝的最後一點貢獻,同時也是對中國地理上的貢獻。次年,沈括住進了在鎮江購買的一處房產,仔細精修後,將園子更名為“夢溪園”,開始在這裏隱居,專心編纂《夢溪筆談》。
沈括的一生可以用“輝煌”二字來形容,他曾經提出了自己的環保思想,他最早提出不能隨便砍伐樹木,尤其對古林應當加以保護,並認為,砍伐樹木會對人類造成很大的惡劣影響。
沈括發現“石油”也是意外,他在讀“高奴縣有洧水,可燃”的一句話時,沈括便親自四處考察,最終發現了當時被稱為“油脂”的燃料,也就是後來的石油。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沈括第一個係統地介紹了石油的開采和作用。
在天文研究上,沈括研究並改革了渾儀、浮漏和影表等傳統的天文觀測器,並著有《渾儀議》、《浮漏議》和《影表議》,詳細記述了他在天文上的研究。
在物理上,沈括發現了磁石“同名相斥,異名相吸”的性質,為指南針的發現和應用提供了最堅實的理論基礎。除了上述外,沈括在光學、數學上都有很大的成功。
他的奇思妙想和研究都被收錄在《夢溪筆談》一書中,這部書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對中國曆史的最大貢獻,同時也是沈括一生的總結。書中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方麵的共600餘條知識,可謂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專。
為了紀念沈括對中國科學、文化上的巨獻,在今天的鎮江、杭州等地,還建有沈括石像。沈括雖然在曆史的塵埃中被掩埋,但是他的功績永遠存在,一直被人們所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