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沈括 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人(2 / 3)

當時,北宋朝廷的財政被官僚家門壟斷,雖然社會繁榮,但是國家的財政出現短缺貧苦的現象,於是,這時候就有人提出變法的要求。有變法,那麼就會有人支持有人反對,當時,範仲淹、王安石等主張實行新法,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堅決反對實行新政。兩派之間激烈對抗,一直持續到北宋末年。

宋徽宗被金人擄去之前,他也支持王安石的變法,蔡京等奸臣知道宋徽宗的心思後,便大力稱讚新法的好處,以迎和宋徽宗,蔡京等奸臣竟因此而官運亨通。宋徽宗被擄走後,宋神宗繼位,他聽取了王安石的意見後,也決定實行新政。

熙寧二年,王安石調任北宋參知政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開始積極的準備實施新政。沈括也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參與者。元豐年間,蘇軾的“烏台詩案”,因為懷疑蘇軾的詞句中有攻擊新政的說法,蘇軾被捕入獄。因為政見不同,沈括也曾當麵斥責蘇軾。

沈括的才華和知識深受王安石的賞識和器重,在王安石的提拔下,沈括擔任了宋朝掌管全國財政的最高官員——三司使。熙寧五年,沈括又被提拔擔任提舉司天監,主要職務是觀測天象,編纂曆書。次年,沈括升為集賢院校理,他利用職務,閱讀了到了皇家豐富的藏書,進一步充實、開闊了自己的學識與眼界。在此期間,沈括先後完成了《景表議》、《修城法式條約》、《營陣法》等著作。

熙寧九年,沈括升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同年,王安石在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後,開始了政治改革運動。新政的改革措施是好的,但在實行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失誤。加上新政的實施觸犯了很多保守派人物的利益,他們聯合起來抵製王安石變法,特別是宋神宗的母親,她也堅決地反對新法,這讓本就決心不太堅定的神宗有所動搖。當時,中原諸多地區天災連連,一些舊權貴便將天災歸責於王安石的新政措施上,聲稱是王安石的變法讓上天很不高興,才會出現這些天災。最終,王安石變法沒有實施成功,在曆史上曇花一現。

變法失敗後,王安石本人被宋庭貶官罷職,沈括也受到牽連,一同被貶出京。沈括任宣州(今安徽省宣城一帶)知州。

北宋王朝這一次的政治革新運動雖然遭到失敗。但是,人們沒能想到的是,這次變法造成了北宋守舊派、維新派兩派的政治鬥爭。

出使遼國

沈括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他不光在科學文化上大有成就,在外交、軍事上也頗有建樹。

宋朝時,少數民族矛盾頗深。自唐朝滅亡後,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了政權割據爭霸的局麵。遼河上流的契丹,建立了強大遼朝政權,然後稱帝,之後遼國又攫取了燕雲十六州。宋朝統一中原後,曾經多次討伐遼國,卻均遭到了失敗,宋朝對遼國逐漸地由主動進攻到被動的防禦。

熙寧七年,遼國借口宋朝在山西宋遼邊境增修堡壘,破壞了宋遼邊界,要求重新劃定兩國界線。熙寧八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北宋首都開封,要求宋遼以山西北部的黃嵬山為界限,以北地區歸遼國所有,以南地區歸大宋朝所有。宋王朝不敢同遼國開戰,但也不願白白的丟棄大片江山,加上不明地理,對遼國要求,宋朝官員完全的不清楚。

就在北宋朝廷亂作一團的情形下,沈括為了國家利益主動請纓,宋王朝朝廷命他以翰林院學士的身份為談判特使,令他既不能輕開戰端,也不能示弱。不能損失大宋國威接受遼國人的要求。沈括秉旨意,他先是在北宋都城開封接見了遼國使臣蕭禧,沈括據理力爭,讓蕭禧無言以對。為了進一步鞏固國家的領土,不久,沈括出使大遼,同遼國宰相楊益戒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