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生活中,酸甜苦辣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到來了,對此我們要能屈能伸,進退有度。真正看得遠的人,不會計較一時短長。有時候需要高歌猛進,有時候就要暫時退讓。退讓是靠近成功的第一步。
目光長遠的人,從不介意在適當的時候妥協退讓。自己吃點小虧,卻可以讓敵人因此沾沾自喜而對自己放鬆警惕,這可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
公元前209年,北方匈奴頭曼單於的長子冒頓射殺生身之父,自己取而代之,成為新的首領。
這時,鄰國東胡覺得冒頓殺父篡位不得人心,自己可以渾水摸魚,敲詐他一筆。於是,東胡王馬上派出一個使者出使匈奴,期望能趁亂大撈一把。來到匈奴後,使者大搖大擺地來到冒頓營中,向冒頓索要頭曼單於生前所騎的的千裏馬。
冒頓雖然年紀不大,頭腦卻非常靈活。他心裏很清楚,自己剛剛奪得單於之位,政權不穩,現在還不能與東胡王抗衡,可是如何去應對,他卻陷入了沉思,於是他便召集群臣商議此事。
大臣們都說:“千裏馬是我們匈奴國的寶物,不能給他。”眾人紛紛怒不可遏,大有與東胡一決高下之意。隻有冒頓一言不發,他靜下心來想了想,然後擺擺手說:“我們和東胡是鄰國,往來頻繁,怎麼能因為一匹馬而把兩國的關係鬧僵呢?”
於是,冒頓下令把這匹千裏馬送給了東胡來使。東胡使者牽著馬,非常高興地回去了。
東胡國王見狀,以為冒頓果真是軟弱可欺,於是野心更加膨脹。沒過多久,他又派使者來到了匈奴,這一次索要的是冒頓寵愛的一名妃子。
冒頓再次召集群臣商議。麵對東胡國王的貪得無厭,匈奴的大臣們憤怒無比,紛紛請求冒頓出兵討伐欲壑難填的東胡國。
可是,對於東胡一而再、再而三的無理要求,冒頓卻顯得並不在意,他說:“為了一個女子而得罪鄰國,沒那個必要。”於是,冒頓再次下令把自己的寵妃送給了東胡王。
東胡王見冒頓要什麼給什麼,自以為冒頓就是一個酒囊飯袋,心中不禁狂喜。於是,東胡國王第三次派使者出使匈奴,向冒頓索要匈奴的一片土地。這片土地處於匈奴和東胡兩國之間,方圓一千裏,是杳無人煙的荒地。
冒頓再次召集群臣商議。有的大臣說:“既然是一塊沒有人居住的土地,東胡想要,就給他們吧。”可是這一次,冒頓卻堅決反對。他厲色說道:“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所在,怎能輕意送給他人?左右!把東胡使者給我拿下!”這一次,冒頓不僅殺了東胡使者,而且決定親自率領軍隊,立刻討伐東胡。
自從順利得了寶馬、美人,東胡王便認為冒頓是個軟弱無能的人,他做夢也沒想到冒頓單於竟然敢來跟自己打仗。因此,當匈奴大軍突然殺過來的時候,東胡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快便潰不成軍。
冒頓並沒有就此罷休,而是乘勝追擊,親手殺死了東胡王方才罷休。自此,冒頓洗刷了被東胡奪寶馬、占寵妾的恥辱,並一舉吞並了東胡的所有領地。
如果當時冒頓被奪馬霸妻後一味地意氣用事,憑著自己弱小的實力與東胡對抗,很可能會全軍覆沒,自己的政權也被推翻。但是冒頓沒有這樣做,他先把個人的感情放在一邊,將屈辱視為一種磨煉,把退讓當做一種與敵人鬥爭和周旋的策略。先壯大自己,再出擊抗敵,最終取得了勝利。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是一種隱忍的智慧。對敵人示之以弱,敵人就會認為你軟弱可欺,漸漸放鬆了警惕,這時,再采取進攻,必然能一舉奏效。如果單純地和對方硬碰硬,就算取勝,也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此看來,先示弱退讓,讓對方低估自己的實力,然後再絕地反擊,這種退讓,不得不說是智者們靠近成功的另一種方式。
成功的道路千萬條,但是要想真正成為人上人則需要你有勇有謀,敢於吃虧,敢於退讓。要知道,吃虧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的機會。作為一名智者,要善於把握吃虧退讓後麵隱藏的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目標。
老人們常說“吃虧是福”“以退為進”。但是你要知道,什麼樣的虧可以吃,什麼樣的路可以退。吃虧之後要學到智慧,然後更加完善自己,以清醒的頭腦從大局著手,把退讓轉化為奮進的力量,這才是“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