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9章 退一步麵向更廣闊的未來——朱棣以退為進奪帝位(1 / 1)

社會上的人形形色色,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矛盾和問題。麵對不順,不能僅憑自己的心血來潮或一時意願,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靜。要想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必須懂得退讓之道。

中國有句古話:爭是不爭,不爭是爭。這句話雖然說得簡單,但卻包含了非常深奧的哲理。處處爭先看似主動,其實非常被動。自己的意圖是明顯的,行動更是外露的。別人對你做的事看得一清二楚,經常是爭了半天什麼也沒得到。如果適時地退讓一步,暫時放手,那麼就很有可能變被動為主動,以退為進。成功往往就在這退讓中向你走來,不戰而屈人之兵,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不幸亡故。於是,朱元璋改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朱元璋的其他兒子非常不滿意。朱允炆敏銳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叔叔們對自己地位的覬覦之心,於是在繼位之後,開始大舉削藩。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勇武異常,在沙場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當時,朱棣駐守燕京,朱允炆對他最為忌憚。

朱允炆為了除掉朱棣,就派人去燕京,拿下軍政大權,同時,收買了朱棣的親信葛減,讓他監視朱棣的一舉一動。朱棣感覺到了身邊殺機四伏,就假裝臥床不起。

朱允炆肯定不相信,就派人去打聽虛實。當時正值盛夏,酷熱難耐,朱棣卻身穿厚皮襖,坐在爐子邊上,上下牙不住打顫,還拚命大嚷天氣太冷了。

派去的官員們看到這種情況,就認為朱棣真病了。但是葛誠卻不這麼認為,以他對朱棣的了解,朱棣不可能得這種怪病。朱允炆聽到了葛減的彙報,命令朱棣即刻進京麵聖。

張信原是朱棣在金陵做皇子時候的好朋友,他們兩人興趣相投,並且張信還受到過朱棣的許多恩惠。張信不忍心看到朱棣受到朱允炆的侮辱,就去向他告密。朱棣仍然假裝生病,張信當時就急了:“我冒著殺頭的危險來幫你,你怎麼還這麼對我?”朱棣這才起身和張信商量對策。

由於當時燕京的軍政大權是由兩位朝廷大臣來掌握的,所以要想推翻朱允炆的統治,最重要的就是殺掉這兩個人。於是,朱棣就謊稱自己要去京城請罪,請兩位朝廷大臣來燕王府把自己的手下捉拿法辦。那兩個官員不知道其中有詐,到達燕王府以後.立即就被朱棣布置好的伏兵逮捕了。與此同時,燕王府的內奸葛誠也被朱棣給揪了出來。然後,朱棣用自己早早訓練好的一支精兵,迅速地控製了燕京。

接下來,朱棣率領燕京的大軍向金陵發起進攻。經過幾年的僵持,最後,朱棣成功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自己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曆史上的明成祖。

朱棣的成功,在於他麵對朱允炆試探的時候,選擇了以退為進。雖然沒有直接威脅到朱允炆,但是卻讓他在燕京取得了主動,有了回旋的餘地,也有了跟朱允炆抗衡的政治資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來學學朱棣這種主動退步的智慧。比如說當別人向你發火的時候,即使你是被冤枉的,也不要跟他一起失去理智大吵大嚷,而是應該暫退一步,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然後等到對方冷靜下來的時候,再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解釋清楚。這樣一來,既澄清了自己,也保全了你們兩人之間的關係。有道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讓步其實隻是暫時的退卻,為了進一尺,有時候就必須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

高明的人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功成身退,一旦自己獲得足夠的成功,就及時抽身而退,見好就收。好運背後永遠會伴隨著更大的危險,當你還沉浸在喜悅中的時候,無情的現實就會把你打得遍體鱗傷。

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展現出自己的弱小,以退為進,可以麻痹對方的神經,轉移他的注意力。有的時候,退讓更是一種智謀,運用得當,你就是為人處世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