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說服的技巧23(3 / 3)

反踢皮球,把難題還給對方:有一次,一位英國電視台記者采訪中國作家梁曉聲。記者老練機智,在進行一些交談後,他突然提出一個問題“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是壞?”梁曉聲略為一怔,未料到對方竟會提出如此難以回簽的怪題。他靈機一動,立即反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對於“文化大革命”與產生青年作家之間的關係,一兩句話是難以說清楚的。如果梁曉聲順著這個思路去回答,勢必陷入尷尬的境地。在此,梁曉聲巧妙地轉移話題,反而把難轉移到對方自己頭上去了,自己占據了主動地位。

暫退一步,換位思考:1956年在蘇聯共產黨第20次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作了“秘密報告”,揭露、批評了斯大林“肅反”擴大化等一係列錯誤,引起前蘇聯及全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大家議論紛紛。

由於赫魯曉夫曾經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蘇聯人都懷有疑問既然你早就認識到了斯大林的錯誤,那麼你為什麼早先沒有提過不同意見?你當時幹什麼去了?你有沒有參加這些錯誤行動?

有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赫魯曉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錯誤。這時,有人從聽眾席遞來一張條子,赫魯曉夫打開一看,上麵寫著:“那時候你在哪裏?”

這是一個不便直接回答的尖銳問題,赫魯曉夫的臉上很難堪。他不想回答但又不能回避這個問題,更無法隱瞞這個條子,這樣會使他更丟麵子,讓人覺得他沒有勇氣麵對現實。他也知道,許多人有著同樣的問題。更何況,這會兒台下成千雙眼睛已盯著他手裏的那張紙,等著他念出來。

赫魯曉夫沉思了片刻,拿起條子,通過擴音器大聲念了一遍條子的內容。然後望著台下,大聲喊道:

“誰寫的這張條子,請你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走上台。”

沒有人站起來,所有的人都嚇得心怦怦地跳,不知赫魯曉夫要幹什麼。

赫魯曉夫又重複了一遍他的話,請寫條子的人站出來。

全場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著赫魯曉夫的爆發。

幾分鍾過去了,赫魯曉夫平靜地說:“好吧,我告訴你,我當時就坐在你現在的那個地方。”

麵對當眾提出的尖銳問題,赫魯曉夫不能不講真話。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認“當時我沒有膽量批評斯大林”,勢必會大大傷了自己麵子,也不合一個有權威的領導人的身份。於是赫魯曉夫巧妙地即席創造出一個場麵,借這個眾人皆知其含義的場景來婉轉、含蓄地隱喻出自己的答案。這種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讓聽眾覺得他在文過飾非。同時赫魯曉夫營造的這個場景還讓所有在場者感到他是那麼幽默,平易近人。

當不便回答的問題被問及時,往往是雙方都覺得對方的言行不合適,這時,如果采取退一步思考問題的策略,把角色“互換”一下,就能夠很順利地繼續交談下去。

〖ML〗〖BT3〗13.麵對無理要求時如何說

麵對無理要求時,盲目答應當然不行,但是一概地嚴厲拒絕,也非最佳解決問題之道,下麵的兩種解決方式可以使你既能拒絕對方,又能不惹惱他,是處理這種難題的首選。

略地攻心,讓對方主動放棄:一位老師,她弟弟因為一場糾紛,被人告上了法庭,而接案的法官恰恰是她昔日的得意門生。一天晚上,這位老師前往學生家,希望他能念在師生的情麵上,幫幫她弟弟。法官顯然有些為難,既不能徇私枉法,又不能得罪

恩師。於是,他說:

“老師,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您一直是我最欽佩的語文老師。”

老師謙虛地說:“哪裏哪裏,每個老師都有他的長處。”

法官接著說:

“您上課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尤其是上《葫蘆僧判斷葫蘆案》那一堂課,至今想起來記憶猶新。”

語文老師很快就進入角色了:“我不僅用嘴在講,也是用心在講啊。薛蟠犯了人命案卻逍遙法外,反映了封建社會官官相護、狼狽為奸的黑暗現實。”

法官接著感歎,“記得當年老師您講授完這一課,告誡學生們,以後誰做了法官,不要做‘糊塗官’,判‘糊塗案’,學生一直以此為座右銘呢。”

本來這位語文老師已設計好了一大套說辭,但聽到學生的一番話,再也不好意思開口了,自動放棄了不合理的請求。這位法官用的就是“略地攻心”的技巧,先用一句恭維的話,填平了老師的自負,終拒人於無形之中。

用“類比”反駁對方:一家公司的經理在一次業務談判中,受到了另一家公司業務員的頂撞。為此,他氣衝衝地找到另一家公司的經理,吼道:“如果你不向我保證,撤銷上次那個蠻橫無理的工作人員的職務,那麼顯然就是沒有誠意和我公司達成協議!”這家公司的經理聽了微微一笑,說:“經理先生,對於工作人員的態度問題,是批評教育還是撤職處理,完全是我們公司的內部事務,無需向貴公司做什麼保證。這就同我們並不要求你們的董事會一定要撤換與我公司工作人員有過衝突的經理的職務,才算是你們具有與我公司達成協議的誠意一樣。”

先前怒氣衝衝的經理頓時啞口無言。在這裏,後…‘家公司的經理就巧妙地運用了類比的技工弓。雖然說這兩家公司有很多不同之處,但有一點卻是相似的,即兩家公司對工作人員或經理的處理完全是各公司的內部事務,與和對方有沒有誠意合作無關。該經理就是抓住了這一相似點作比,從而敬告了對方所提要求的過分和無理,表達了對其態度蠻橫的不滿。

〖ML〗〖BT3〗14.麵對過分的玩笑你該如何應對

玩笑開得過分時,氣氛往往會變得比較尷尬或緊張,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還是希望能保持住自己說話的風度。那麼,該如何應對這種過分的玩笑呢?你可以選擇下麵的方法作為參考,以便順利走出困局。

借題發揮:某業餘大學中文班開學第一天開了個座談會。首先,學員們一個個作自我介紹。當輪到來自農村的牛力時,他剛說了句:“我姓牛,來自鄉下……”不知誰小聲說了句:“瞧,鄉下小牛進城喝咖啡了!”一下子,許多人都笑起來了。牛力先是一愣,但很快就鎮定下來,說道:

“是的,我是來自鄉下的小牛。不過,我進城是來‘啃’知識的,以便回鄉下耕耘。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我願永遠做家鄉的‘孺子牛’!”

話音剛落,大家熱烈地鼓起了掌,為牛力精彩的講話喝彩。牛力用自己的機敏,順著那位同學過分的玩笑話,引用魯迅的名言,不但擺脫了尷尬的場麵,而且表明了自己做人的準則,為自己贏得了喝彩。

當有人對你開的玩笑帶有一定的侮辱性質,而開玩笑的人又不是惡意刁難你的時候,如果你能順著對方的話,再借題發揮一番,反而把他的話變成你用來誇獎自己的話,可謂是一種最機智的選擇。這樣既能避免自己的難堪,又不至於把關係弄僵。

誘敵上鉤:集市上,幾個小販擺著麻袋和秤杆,等著收購農民拿來的山貨。一位老農民來到一個商販麵前,誠懇地問:“老弟,靈芝菌—斤多少?”老農的本意是問一斤靈芝菌能賣多少錢,小商販見老農兩手空空,以為他是問著玩玩的,就想開開他的玩笑,開心開心。小商販於是答道:“一斤是十兩,你連這都不懂?”旁觀者們哄笑起來,使得老農很尷尬。不過他略一定神之後,開始反問小商販:

“你做多久生意了?”

小商販隨口答道:“十年了。”

老農哈哈一聲,臉露譏笑地說:

“虧你還是個生意人,人家問你多少錢你卻回答多少兩。我看你像個老生意人,才這麼問的,哪裏曉得你連‘錢’都不懂,唉……”

老農故意拖長一聲失望的口氣,這回輪到小商販被人哄笑了。

當有人純屬惡意地開你的玩笑時,你當然需要毫不客氣地回敬,誘敵上鉤就是其中的一種技巧。你要逐漸誘惑對方進入你語言的圈套,在適當的時候,就反戈一擊,讓對方自討其辱。

反唇相譏:生活中一些尷尬的局麵,完全是由於別人不敬的玩笑引起,如果你隱忍退讓,隻會被人看扁;如果針鋒相對,又會把事情搞僵。這時不妨采用反唇相譏的辦法,把對方開自己玩笑的話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去,從而為自己爭取主動。

〖ML〗〖BT3〗15.圓場的話該怎樣說

在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怎樣說才能讓氣氛緩和下來,這確是個難題。我們不妨學一下下麵的幾個方麵,使圓場的話變得不再難說。

化分歧為兩而,讓雙方都滿意:清末的陳樹屏口才極好,善解紛爭。他在江夏當知縣時,張之洞在湖北任督撫,譚繼詢任撫軍,張譚兩人素來不和。一天,陳樹屏宴請張之洞、譚繼詢等人。當座中談到江麵寬窄時,譚繼誨“說江麵寬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說:“江麵寬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得麵紅耳赤,本來輕鬆的宴會一下子變得異常尷尬。

陳樹屏知道兩位上司是借題發揮,故意爭鬧。為了不使宴會大煞風景,更為了不得罪兩位上司,他說:

“江麵水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而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而譚撫軍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說得都對。”

陳樹屏巧妙地將江寬分解為兩種情況,一寬一窄,讓張譚兩人的觀點在各自的方麵都顯得正確。張譚兩人聽了下屬這麼高明的圓場話,也不好意思爭下去了。

有時候,爭執雙方的觀點明顯不一致,而且也不能“和稀泥”。這時,如果你能把雙方的分歧點分解為事物的兩個方麵,讓分歧在各自的方麵都顯得正確,這必定是一個上乘的好辦法。

善意謊言,營造輕鬆氛圍: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有個男士突然對一位女士說:“當年可是你主動追求我的,還記得不?”這雖然不是一句非常得體的話,可在這樣的場合下開開玩笑,也無傷大雅。誰知,這位女士心情不好,很是生氣地回敬了他:“神經病!誰會追你這樣的人哪?也不看看自己是誰!”大家愣住了,場麵頓時冷了下來,沉默讓人難堪。這時,另一位同學站起來,摟著這位女士的肩膀,說:“小妹,怎麼還跟大學時的脾氣一樣啊?喜歡誰就說誰是神經病。”大家一陣嬉笑,又開始聊起大學時的往事,氣氛重新活躍起來。

在交際中,有些人不合時宜地開玩笑,撞在別人的槍口上,免不了尷尬。為了緩解這種局麵,我們可以善意地撒點小謊,為對方的玩笑話添加特定的背景資料,從而將玩笑從有利於氣氛緩和的角度去解釋,最好加上一點幽默的調料或者結合當時的場景說話,為大家營造出輕鬆的氛圍,從而將話題引開。

旁逸斜出,順著對方的心意:有一個調皮的孩子,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門找夥伴玩去了。玩到中午時分,才發現自己頭上的新帽子不知什麼時候丟了。於是膽戰心驚地跑回家去,向母親彙報了一下大體情況。要是在平時發生這種情況,母親一定會大聲斥責他,可當天是大年初一,不能罵孩子,於是就強忍著沒有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