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說服的技巧16(3 / 3)

經理:吉姆,你能夠想辦法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我會盡我所能去排除你實現績效的障礙,我會安排另一次會麵,和你一同歸納,幫助你總結達到生產標準的積極辦法。

經理的語言簡明扼要,使吉姆很清楚地明白了他的意圖,達到了會談的目的。

第四,書麵批評更有效。

任何人難免犯錯誤,即使是一些職務很高的人也不例外。對於公司幹部的過錯,鬆下幸之助決不會視而不見,對他們采取姑息寬容的態度。相反,鬆下幸之助要提出書麵批評,提醒他們改正錯誤。

鬆下幸之助批評人的宗旨是以理服人。譬如,有一次,鬆下幸之助把一個犯有過失的幹部叫來,對他說:

“我對你的做法提出書麵批評。當然,如果你對我的批評毫不在乎,那麼,我們的談話就到此為止;如果你對此不滿,認為這樣太過分了,你受不了,我可以作罷;如果你心服口服,真心實意地認為我的批評有道理,那麼,盡管這種做法會使你付出一定代價,但它對你仍然是值得的,你通過深刻的反省,會逐漸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幹部,請你考慮一下。”

聽了鬆下幸之助的這番話,那個幹部說:

“我都明白了。”

於是鬆下幸之助又問:

“是真的明白了嗎?是從心底裏歡迎批評嗎?”

對方答道:

“的確這樣想。”

〖ML〗〖BT3〗12.巧妙表達能促進說服效果

一個人的說服力並不是一個常數,它是可以用巧妙的表達技巧來增強的。為了成功地勸說別人,除了前麵介紹的技巧,以下的幾點經驗也非常值得借鑒:

第一,善用地利。

許多人在自己的客廳裏說話比在別人的接待室裏說話更有說服力,因此,精明的領導者在與人洽談重要事務時,總是爭取在自己的而非對方的辦公室裏進行。

英國心理學家泰勒爾和他的助手蘭尼曾做過一次實驗。他們先給部分選定的大學生評分,鑒定他們對別人的影響力,然後把其中願意者分成三人一組,每組由影響力大、中、小不同的人組成,然後請他們討論並表決該校預算中十項可以削減的項目哪幾項最宜減掉。一半的小組會議在影響力最大者的寢室裏召開,另一半則在影響力最小者的寢室裏進行。最後結果顯示:討論時,即使主人的影響力最小並且客人開始也持反對意見,最終還是屈從了主人。

第二,注意儀表。

英國某鎮內有一位藝術家,常因一些地方問題到鎮議會去控訴。他去時常穿一件油漬斑斑的工作服,胡子也不刮。因為他從來看不起那些以衣冠整齊來取悅於人的人,認為人隻要有頭腦,別人就會聽取他的意見,穿著好壞並無關緊要。可事實是,年複一年,照樣沒人理會他。他則自我麻醉地認為這是由於那些人愚蠢之故。

也許是吧,不過,他自己也聰明不了多少。

心理學家曾召集了68名學生誌願者,吩咐他們每人跟四位行人談話,請求他們支持一個反對校內早餐供應肉類的團體。在跟行人接觸前,研究人員對每位誌願者的各種情況,如:外表是否漂亮,口齒是否伶俐,能否令人信賴,能否說服人以及智力高低等等,都作了鑒定。結果發現,在相同條件下,外表漂亮者一般比不大漂亮者更為成功。

第三,站在聽眾一邊。

要改變別人的想法,勸說者必須與聽眾站在一邊,兩者的關係越融洽,勸說的話便越容易入耳,這是因為人類有一個共同的天性,即喜歡聽“自己人”說的話。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哈斯也說過:“一個釀酒專家也許能告訴你許多理由為什麼某一種牌子的啤酒比另一種牌子的要好。但如果你的朋友,不管他對啤酒是否在行,教你選購某種啤酒,你很可能聽取他的。”

另一位心理學家莫恩在加利福尼亞州一個海灘上搞了一個傳播訓練公司,他發現,最佳商品推銷員都能模仿顧客的聲調、音量和言詞,表現顧客的姿態和情調,甚至還能下意識地在呼吸動作上與顧客相協調,好像是一架絕妙的反饋機器,把顧客發出的每一個信號反射回去。

毋庸諱言,這種由於在具體行動上,甚至是些很微不足道的方麵表現出來的在感情上與你的聽眾的親近感與認同感,往往會使你得到巨大的感情回報和共鳴。而一旦建立了這種感情共鳴,還需要什麼苦口婆心地勸誡與說服呢?

第四,考慮聽者處境。

假如你要到隔壁去,請那裏的新婚夫婦參加一項社會公益活動,你采用什麼方法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

平庸的勸說者可能會直截了當地說一番大道理,而善於勸人者則會先考慮對方的處境,贏得聽者的信任。如果對方說自己正為某事煩惱,勸說者便會對他說:“我理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要是我處在你的位置,也同樣會煩惱的。”這樣就既表示了對人的同情,設身處地地為人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又巧妙地贏得了對方的注意。

善勸者聽見對方反駁自己的話時,也會做出反應,但絕不會反駁。他會把反對的話重複一遍,承認其有道理。好些研究表明:勸說時,照顧雙方的意見,比隻提供單方麵意見的說服力強得多。

第五,論據要堅實。

什麼樣的論據才有說服力?這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問題。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就是論據要堅實可靠,不可使人產生不信任感。我們相信:向聽者提供切實的資料比提供主張更有力。但對於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來說,資料來源也是很有影響的,並且其影響之深不亞於資料本身。這並非因為人們隻信任特定來源而不信任其他的來源,而是因為他們聽到引述的話來自十分可信的權威,便不會再為自己的成見辯護。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心理作用。不過,引述權威的意見也不宜過分,過猶不及。資料太多也可能引起聽者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