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得知兒子染上了賭博的惡習,便給他寫了一首戒賭詩,以詩說理規勸。詩曰:“貝者是人不是人,隻因今貝起禍根。有朝一日分貝了,到頭成了貝戎人。”兒子看後,不解其意。
父親解釋道:“貝者是賭,今貝是貪,分貝是貧,貝戎是賊。‘賭、貪、貧、賊’是每一個賭徒的必由之路。”
兒子聽了,幡然醒悟,棄賭從良,自食其力。
這位父親勸子戒賭方法巧就巧在:第一,以詩勸子,方法新穎,讓兒子去思考其中的含義;第二,當兒子百思不解時,一語道破詩意,指出“賭博必定貧窮,強盜出於賭博”的道理,使兒子恍然大悟。這種一語破的的誘導方法往往能收到較好的勸說效果。
第二,有步驟地誘導。
我們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個完整的謀劃打算。每一步怎樣誘導、怎樣發問,談話前都應經過深思熟慮。這樣,環環緊扣、步步深入,才能誘使對方在無法解決的矛盾麵前自我否定。
講好大道理很重要的一點是應學會剝繭抽絲,逐步引導,層層深入,讓對方在心理上慢慢接受你所說的話。從理論上講,這種說服技巧符合心理學的基本規律;從實踐結果來看,隻要運用得恰當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說服效果。
在說服的過程中,有步驟地誘導應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而定:若開門見山難以奏效,可考慮有步驟地誘導;若單刀直入可以取勝,就不必使用此辦法,免得繞來繞去,使人費解。
例如,某飯店服務員劉小姐拾到顧客遺失在店內的手機,想悄悄據為己有,被領班張大姐發現了,讓她上交。
可劉小姐說:“手機是我拾的,又不是偷的,更不是搶的,不上交也不犯法。”
張大姐說:“小劉,你知道什麼叫不勞而獲嗎?”
“不知道!”劉小姐生氣地回答道。
張大姐說:“不勞而獲是不經過勞動而占有勞動果實。”
“您怎麼也學會咬文嚼字了?”劉小姐有點兒不耐煩了。
張大姐耐心地問:“你說,搶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是的。”
“偷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不勞而獲?”
“當然也是。”
“那拾到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是不是不勞而獲呢?”
“這,這……當然……”劉小姐語塞了。
張大姐順勢教育道:“拾到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和偷、搶得來的東西,在不勞而獲這一點上是相通的,除了國家法律,我們還應有一定的社會公德,再說店裏也有工作守則,拾到顧客遺失的物品要交還,你可不能犯糊塗啊!”
經過張大姐的教育,劉小姐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把手機交了出來。
第三,有預料地誘導。
在去說服他人之前,我們也可以進行一下預測。對方會怎樣講,講些什麼,我們應如何回答,都要考慮到。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使勸說獲得成功。
例如:方方同學的作業十分潦草。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字跡工整的作業遞給他說:“你看這位同學的作業寫得怎麼樣?”
方方看了一眼,沒說什麼。
老師又拿出一本字跡潦草、錯誤較多的作業給他看:“這本呢?”
方方說:“跟我的差不多。”
“你再看看這兩個作業本上的名字。”老師溫和地說。
這一回方方疑惑了:“都是李林的?”
老師抓住時機,誠懇地說:“差的一本是李林去年的作業,這一本是他現在的作業。你和李林去年的情況差不多,但李林經過半年的努力,能寫出工整漂亮的作業,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像李林那樣的。”
老師這段談話,言此意彼,既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達到了鼓勵他進步的目的。其實,這位老師已經預測出學生的每一個回答,然後他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勸導,起到了較好的說服效果。
第四,迂回誘導。
在日常生活中,說服的事情幾乎隨處可見。母親病了不肯到醫院去動手術,要靠說服;癡情女失戀痛不欲生,要靠說服;年輕人不求上進、作風浮躁,要靠說服。
進行有效說服的一個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戰術,不從正麵人手。直接說服容易讓對方產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從側麵打開缺口。
俄國偉大的十月革命剛剛勝利的時候,象征沙皇反動統治的皇宮被革命軍隊攻占了。當時,俄國的農民們打著火把叫嚷,要點燃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將皇宮付之一炬,以解他們心中對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識的革命工作人員出來勸說,但都無濟於事。
列寧得知此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麵對著那些義憤填膺的農民,列寧很懇切地說:“農民兄弟們,皇宮是可以燒的。但在點燃它之前,我有幾句話要說,你們看可不可以呢?”
農民們一聽這話,便知列寧並不反對他們燒皇宮,於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寧問:“請問這座房子原來住的是誰?”
“是沙皇統治者。”農民們大聲地回答。
列寧又問:“那它又是誰修建起來的?”
農民們堅定地說:“是我們人民群眾。”
“那麼,既然是我們人民修建的,現在就讓我們的人民代表住,你們說,可不可以呀?”
農民們點點頭。
列寧再問:“那還要燒嗎?”
“不燒了!”農民們齊聲答道。
皇宮終於保住了。
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能隻講大道理,但並不是說可以不講“理”,如果將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引人思索,讓他們覺得是這麼個理兒,就能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將道理說明白。
第五,以退為進式的誘導。
所謂“以退為進”,就是先讚同對方的觀點,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說服對方。
孟子有一次去拜見齊宣王。
宣王問他:“什麼樣的國王才能一統天下?”
孟子說:“有仁德的人。”
宣王又問他:“我算不算呢?”
孟子答:“算。”
宣王就問:“為什麼呢?”
孟子說:“我曾經聽說有個人牽了一頭牛和一隻羊經過您麵前時,您問他:‘幹什麼去?’那人說:‘去做祭品。’於是您叫住了那人,說隻要用那頭牛就夠了。不知是否有這回事?”
宣王說:“有。”
孟子就問:“為什麼?”
宣王說:“我不忍心看著羊被殺死時那副可憐巴巴的樣子。”
孟子這時就說:“由此可見,您是有仁德之心的人。對一隻動物尚能如此富於慈悲,何況於普天下的老百姓呢?那一定是要減斂賦稅休養生息了!這樣的國王,怎能不一統天下呢?再說,也隻有這樣的國王才能一統天下!”
宣王聽後,沉思不語,深為羞慚。
原來孟子設下了一個大圈套,他繞著大彎子,就是要說服國王以仁治國,方可大展宏圖。可是他卻先讚揚宣王之仁德,再指出他實際上的不仁德,並說服他要仁德。這樣規勸巧妙而不露痕跡,效果很好。
我們常見到有些人在說服他人時,一上來就攻勢淩厲、咄咄逼人,拿出一種壓倒一切的氣概。這樣,對方一般不會買賬,即使口頭上說“服”,心裏還是不服氣,所以,你不妨用一下以退為進的辦法。
〖LM〗〖ML〗〖BT3〗7.從共鳴到共識再到改變
若想說服別人,就要設法激起對方的共鳴。但人與人之間很難在一開始就產生共鳴,往往必須先誘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經過一番深刻的對話,才能達成共識。
〖KH*2〗 伽利略年輕時就立下雄心壯誌,要在科學研究方麵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親的支持和幫助。一天,他對父親說:“父親,我想問您一件事,是什麼促成了您同母親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問:“那您有沒有娶過別的女人?”
“沒有,孩子。家裏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隻鍾情你的母親,她從前可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姑娘。”
伽利略說:“您說得一點也沒錯,她現在依然風韻猶存,您不曾娶過別的女人,因為您愛的是她。您知道,我現在也麵臨著同樣的處境。除了科學以外,我不可能選擇別的職業,因為我喜愛的正是科學。別的對我而言毫無用途,也毫無吸引力!難道要我去追求財富、追求榮譽?科學是我唯一的需要,我對它的愛有如對一位美貌女子的傾慕。”
父親說:“像傾慕女子那樣?你怎麼會這樣說呢?”
伽利略說:“一點也沒錯,親愛的父親,我已經18歲了。別的學生,哪怕是最窮的學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從沒想過那方麵的事。我不曾與人相愛,我想今後也不會。別的人都想尋求一位標致的姑娘作為終身伴侶,而我隻願與科學為伴。”
父親始終沒有說話,仔細地聽著。
伽利略繼續說:“親愛的父親,您有才幹,但沒有力量,而我卻能兼而有之。為什麼您不能幫助我實現自己的願望呢?我一定會成為一位傑出的學者,獲得教授身份。我能夠以此為生,而且比別人生活得更好。”
父親為難地說:“可我沒有錢供你上學。”
“父親,您聽我說,很多窮學生都可以領取獎學金,這錢是公爵宮廷給的。我為什麼不能去領一份獎學金呢?您在佛羅倫薩有那麼多朋友,您和他們的交情都不錯,他們一定會盡力幫助您的。也許您能到宮廷去把事辦妥,他們隻需去問一問公爵的老師奧斯蒂羅·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親被說動了:“嘿,你說得有理,這是個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親的手,激動地說:“我求求您,父親,求您想個法子,盡力而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證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伽利略最終說動了父親,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一位聞名遐邇的科學家。〖HT〗〖HK〗〖KH*2〗
在這裏,伽利略巧妙地把父親的經曆和自己目前的狀況相比,以求得他的理解,從而產生了“心理共鳴。”
當你運用“心理共鳴”法說服對方的時候,最好先避開對方的忌諱,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談起,不要過早暴露自己的意圖,通過誘導讓對方一步步讚同你的想法,不自覺地認同你的觀點。
“心理共鳴”法一般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導入階段。
先顧左右而言他,引起對方的共鳴或興趣。伽利略先請父親回憶和母親戀愛時的情況,引起了父親的興趣。
第二,轉接階段。
逐漸轉移話題,引入正題。伽利略巧妙地通過這句話把話題轉到自己身上:“我現在也麵臨著同樣的處境……”
第三,正題階段。
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隻願與科學為伴”,這正是他要說服父親的主題。
第四,結束階段。
明確提出對對方的要求,達到說服的目的。為了使對方容易接受,還可以指出對方這樣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