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漢子自知理虧,卻還胡攪蠻纏道:“我——我喊的,是10——元。”
女青年用嚴厲的口氣說:“現在,不管你喊的是‘4”還是‘10”市場的買賣雙方都是依質論價的。像這種棉毛衫,如果你喊10元,我絕不會買,可以說,任何人都不會買。這一點,你比我更明白。”“真——的,我喊的是——10元,你又沒還價,就表明你同意我喊的價了。”漢子說。女青年的態度逐漸嚴肅起來:“好,就算你喊的是10元,我付4元給你,就表明我認為它隻值這個價,這難道不是一種具體的、實實在在的還價嗎?還用得著多說話嗎?要是你覺得不合算,你可以不賣;同樣,你硬要10元,我也可以不買。這是市場交易的起碼原則。強買、強賣,都是違法的。你想去工商所的話,我陪你!”
見對方態度堅決,漢子終於停止了爭論,有氣無力地說:“好好好,便宜你了,算我倒黴……”
女青年力挽狂瀾是因為她瞅準了大凡無賴都怕什麼——一怕理,二怕法。不難看出,開始時,由於那漢子的無賴,使她處於困境之中。但她堅信自己並沒有聽錯,對手是在敲詐,很快就調整好自己的戰術:隻有堅定不移地揭露他,擊中他的要害,並以法律為自己撐腰,才能扭轉頹勢,戰勝對方。
對於那些愛耍無賴的人,除了據理力爭外,還要善於用問題將他們迷惑住。如一個人被告偷竊了別人的東西,但又死不承認偷過。這時審問者便問:“那麼你以後還偷不偷別人的東西?”無論其回答“偷”還是“不偷”,都陷入審問者問語中隱含的“你是偷了別人的東西”這個錯誤假定中。
總之,在與無賴之人論理時,你千萬不能軟弱下來,要理直氣壯。隻有這樣,對方才能被你震懾住,從而露出原形。
〖ML〗〖BT3〗18.對惡意批評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這裏提出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問題:在人際交往中,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遭遇他人的挑釁批評的時候,你該如何應答呢?對這一情況,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對方有道理,你可以直截了當地接受批評。如果錯誤不在你,你也不要急於反擊。反唇相譏有害無益,那隻會造成壞印象。
一般來說,常見的應付批評的說話技巧有以下幾種:
第一,使用俗諺。
使用俗諺是一種可以起死回生的說話技巧。俗諺可使人產生“那是真理”的錯覺,而大多數人都不得不服從於真理。
當對方急著要你做決斷時,你可以說:“俗語說得好,‘欲速則不達”在這緊要的關頭,我們應先穩住陣腳,從長計議。”當對方以豐富的知識攻擊你的無知時,你便說:“俗話說,‘知而不行,猶如不知”我們應該重視這一點。”
“別忘了‘狗急跳牆’。或許你的主張是對的,但問題是能否獲得眾人的協助。”這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說法。你必須先設法攪亂對方的陣腳,接著再重新穩住自己。這是削弱對方攻勢的方法。
第二,找借口。
這時的要訣是必須故弄玄虛,要有背水一戰的決心。
“你的意思我完全了解,但你何必這樣嚴厲地指責,傷彼此的和氣呢?再說,你也不見得完全沒有問題。你這種欺人太甚的態度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或許你說的是對的,但你要知道,如果按規則做定會通行無阻,如果你固執己見,本來可以成功的也會失敗。”
你必須在話題以外尋找借口,反將對方一軍。因為在此之前,你是處於挨打的地位。
第三,不斷發問。
“你剛才說有檢討的必要,這是什麼意思?”
“你剛才說要建立全體參與的體製,所謂全體是指哪些人?另外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呢?”
如此持續不斷地發問,對方早晚會露出破綻。因此,你就鍥而不舍地與對方纏鬥下去,直到對方不耐煩地脫口而出:“這種芝麻小事無關緊要!”這時,你就有機可乘了。你可以反駁對方說:“你怎麼可以說是芝麻小事?隻要我還有疑問,你就必須說明,否則我怎麼能完全了解呢?”
采取這個辦法時,有兩個要點:一是很明顯的事也要反複詢問;二是要對方為語意不清的字句下定義。
第四,多使用“比如說”。
這也是擺脫困境的有效方法。即使對方有條有理地高談闊論,有時,隻要以下列的方式發問,對方就會立即崩潰。例如:“比如說,有什麼例子嗎?“比如說,適合什麼情況?”“比如說,在你的工作中有什麼實例?“比如說,你能想出適用的方法嗎?”等等。即使對方的話非常有道理,而且在邏輯上也有條不紊,但若他無法回答“比如說”問題,難免會覺得不知所措。
當你要求對方“舉出例子”時,可以立即回答的人不多。這時,對方顯然已處於劣勢。因此,你要緊跟著說:“你說的我完全了解,不過,如果不知道具體的用法,就等於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可言。”
總之,麵對惡意批評時,要能在窘境中及時調整思路,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改變眼前的被動局麵,想方設法爭取主動。這樣就能比較自然地在窘境中給自己找個可下的台階。
〖ML〗〖BT3〗19.任何說服形式都要少用指責
契訶夫說:“不能用溫和語言征服的人,用嚴肅的語言更不能征服。”
與人交往中,我們常常易犯隨便指責別人的錯誤。“哎呀你做的不對!”“怎麼連這點小事也辦不好!”像這樣的指責,在生活中隨處都可以聽到,然而隨便指責別人並非是什麼好事,它會給你的人際交往帶來嚴重阻礙。
有一位先生,喜歡跟別人爭辯,借以賣弄自己的學識而已,如果你不跟他爭辯,他倒也不會來麻煩你、傷害你。
這位先生,自己是一個很好的人,忠實、不說謊、不偽裝,也從來不投機取巧,不做一點虧心事,更不占別人便宜。
像這樣一個好人,怎麼會不受別人歡迎呢?
原來他過分看重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十全十美的人,以為人人都應該以他為模範、為導師。因此,他就喜歡隨時隨地地去教訓別人、指導別人。看見別人有一點點缺點,就加以批評、指責,像大人管小孩、老師對學生一樣,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神聖不可侵犯的神態。甚至常常有意地誇大別人的缺點;把別人的一時疏忽或無心的過失,說成是存心不良或者行為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