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說服的技巧3(2 / 3)

鬆下幸之助的成功,首先在於他真誠的態度。他強調自己是依照正常的利潤計算方法確定價格的。自己並無貪圖非分之財之意,他也同時暗示對方無討價還價的餘地。這就使對方調整角度,與其達成共識。

鬆下幸之助的語言充滿情感,他描繪了工人勞作的艱辛、創業的艱難、勞動的不易。語言樸素、形象、生動,語氣真摯、自然,喚起了對方切膚之感和深切同情。

正如對方所說的,鬆下幸之助的話句句都在情理之中,那麼對方接受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句句都在情理之中”,這是勸導說服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則。以理服人就是擺事實,講道理,讓對方從你講的道理中領悟到其正確性,從而接受你的意見,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勸導說理要對準要害。大凡被勸者往往對某一問題想不開,結上了疙瘩,懷有成見。要說服之,非對準這個要害不可。否則,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再就是勸導說理要具體實在,既不能講空話、套話、大話,也不能像作報告那樣“寬正麵,大縱深”,需要的是實在的論證說理。

下麵請看陳毅同誌說服一個私營工商業者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一天,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來到一家紡織廠,他笑著說:“老板,我冒昧來訪,歡迎不?”

這位老板正為一件事發愁,便發起牢騷來:“陳市長,今天工會又來要我廢除‘抄身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工人下班由抄身婆搜身,還經常丟紗呢,如果取消抄身製度,紗廠不被偷光才怪呢!”

陳毅品了口茶,不緊不慢地說:“要說辦工廠、買機器,我要拜你為師。因我隻當過工人,沒有經營過工廠嘛!要說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學習哩!自我參加了革命,就一直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在這方麵我可以給你當參謀還帶‘長’呢!你倒是要我這參謀,還是不要?”

經理連聲說:“要,要,請您快說。”

“我在法國當過工人。那個工廠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厲害得多。廠子四周築起高牆,拉上電網,還雇了一大幫帶槍的警察,對每個下班的工人,從頭搜到腳,那過細的勁頭,身上硬是連一根釘也藏不住。但結果呢?原料、零件還是大量丟失,為什麼呢?老板把工人隻當成會說話的工具,勞動很重,工資很少,工人實在無法養家糊口,工廠賺了錢對工人毫無好處,他們為什麼不拿呢?現在不同!工人翻身當了主人了,他們懂得生產經營搞得好,新中國才能富強起來,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們雖是私營企業,但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樣可以有利於國、有利於民。所以,以我之見,你應該在紡織業帶頭,用我的辦法試試看,廢除抄身製,關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難多與他們商量著辦。我相信眼前的困難會克服的。”

經理聽了連連點頭:“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動找工會研究,決定廢除抄身製。

陳毅同誌一番話使資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製”取消了,足見勸說有術,言之有力,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點是擺事實,出言有據,事實確鑿,對方的觀點就會不攻自破。

11.說服語言要有力度

我們總想讓別人聽了自己的一番勸解後,立刻點頭叫好,改弦易轍,並稱讚你“一言驚醒夢中人”。事實卻並非如此。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對方改變看法也非一日之功。即使對方當時表示心悅誠服了,回去細想後可能還會固執己見。所以,要想徹底地說服對方,你還要通過事實,把道理講得更透徹些。

第一,借用典故說明問題。

在說服的過程中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效果。“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語、俗語、名言、格言等等。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一位20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進江陰縣法律顧問處。“你需要什麼幫助?”金律師問。“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原來,小夥子是某廠青工,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不違法。”回答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

“不違法”,但你違反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叫‘違反人情。”’

“為什麼說我違反國情呢?”金律師答道:“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80天戴發效忠、6萬民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寇占領上海期間他蓄須拒不登台,這些行動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請問,你留胡須也帶有政治性嗎?”小夥子連忙說:“沒有,沒有!”

這位律師引用典故,使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當然引用典故是為了說明問題,不是為了點綴,更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賣弄學問,並不是用典越多越說明知識豐富。用典繁多而不說明問題,反而會使人不知所雲。

第二,采用有力的數據。

在勸說他人的過程中,統計數字和調查研究有很大的說服力。比如,“事故多發地段請注意安全”和“這裏一個月有3個人死於車禍”,顯然後者的作用會大得多。但是,若是數字成堆也會使人感到厭煩的。所以,引用數據時,首要原則是要將換算的數字形象化,使那些難於感知和認識的數字更加生動;其次是要注意數字的準確性和可信性,切不可因誤差過大而讓對方難以接受;再次是形象化的事物是對方所熟悉和了解的,使之在對方的頭腦中立即形成深刻鮮明的形象,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元朝至正年間,海寧一帶水路不通,陸路運送軍糧隻能靠人力肩挑車載,而當地百姓又屢遭戰亂,不宜再行征用。將軍董搏霄向朝廷建議,改用士兵搬運軍糧,但遭到朝廷一些大臣的反對,說國家曆經戰亂,兵力不足,軍士疲憊,若再運送軍糧,遠途勞頓,勢必削弱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