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至1831年華沙起義的成功、失敗,不僅決定了肖邦一生中的重大轉變,促使肖邦的思想走同成熟,並且也是他創作前期與後期的分水嶺,這前後的區別顯得如此巨大,甚至仿佛判若二人。從此,肖邦的作品的思想性更高了,情感更深刻了,氣勢更宏大了。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音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式的特點。在華沙起義直接影響下產生的c小調練習曲、a小調及d小調前奏曲標誌著這一驟變的發生。在巴黎陸續寫成的第一諧謔曲、第一敘事曲等宏偉的史詩性樂曲,也充分顯示整個風格的變化。
肖邦在巴黎的創作很快進入了成熟期。此後的創作可以分為兩個範疇,一個與祖國興亡或個人對祖國的緬懷、思念、憧憬有聯係,一個則更多反映肖邦在巴黎的生活感受和情致。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不少資產階級的評論家隻看到或隻強調肖邦抒情、細膩的一麵,甚至把肖邦稱作“沙龍作曲家”、“病室作曲家”,這是一種歪曲。肖邦盡管身體虛弱,鋼琴演奏以細膩、含蓄著稱,但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天地之廣闊、宏大,確實隻有一位民族戰士才能具有的。正是時代的激流、民族的悲劇和生活的衝突,使肖邦的作品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氣勢。但這宏大並不妨礙肖邦音樂的細膩,強烈的戲劇性和優美的抒情性,在他的作品中是對立而統一的。例如升c小調夜曲(Op.27 Nrl)強烈的中段和寧靜的首尾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敘事曲中反複交替出現音樂形象截然不同的兩段。而這些對比完全受內容表現所決定的,是有機整體發展,演奏的結果,而絕不是純形式地為對比而對比。
肖邦最後幾年的創作中,雖然也還有個別作品具有昂揚的情緒,如《幻想波蘭舞曲》(0p.61),但更多的卻具有一種仿佛與世無爭的情緒。這在他以往的創作中是少有的,不能不說這是生活意誌衰退、悲觀情緒有所滋長的結果。從數量上說,最後幾年的作品寫得很少,這和肖邦當時的體力衰弱、心情憂鬱有關。
肖邦的作品幾乎全是鋼琴曲。盡管他的老師埃爾斯納等曾一再鼓勵他從事民族歌劇的創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長和所短,始終局限於鋼琴創作。創作範圍的局限絲毫不影響肖邦作為作曲家的偉大。他在鋼琴音樂的領域內,不僅寫下了大量傑出的作品,並且對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創作的曆史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作品繼承、發揚了歐洲十八、十九世紀初古典音樂的傳統,大大地豐富了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天地,並對十九世紀下半葉浪漫主義音樂的繼續發展、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以及此後整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印象主義音樂等),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他的充滿獨創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寬廣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聲色彩豐富而極有表現力,節奏生動,並常與波蘭民間音樂、舞蹈有密切的聯係,在形式體裁上也是多樣的,同樣具有高度創造性。
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1810年3月1日出生於華沙郊區熱拉佐瓦沃拉。父親原籍法國,母親是波蘭人。他是個異常早熟的孩子從六歲就寫詩,他的音樂天才很快就證明他注定成為“莫紮特的後來人”。九歲時,在音樂會上公開演奏,散場後,他更關心的好像是他的衣領,而不是他超常的演奏技巧,他對母親說:“所有的人都在看我的衣領,媽媽。”
中學畢業後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同時開始了早期創作活動。1830年以後他到巴黎定居,在那裏度過了後半生。從此肖邦永遠未能回國。當時,正值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反對外國奴役、爭取自由獨立的民族鬥爭對青年肖邦的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愛國熱忱。
1837年他嚴詞拒絕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的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像“藏在花叢中的一門大炮”。肖邦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滅亡”,足見他拳拳愛國之心。他晚年生活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從1846年起,肖邦的創作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其原因一方麵由於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對他打擊很大;另一方麵同文學家喬治·桑的愛情破裂以及身體衰弱,大大影響了他的創作熱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1849年10月17日逝世於巴黎寓所,他臨終時囑咐親人死後將自己的心髒運回祖國波蘭。
肖邦的創作生涯,以1830年為界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與巴黎時期。在第一個時期,他完成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第一鋼琴協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在後半生的巴黎時期,他有與波蘭民族解放鬥爭相聯係的英雄性作品《第一敘事詩》、《降A大調波蘭舞曲》,有充滿愛國主義熱情的英雄性作品《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有哀痛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降b小調奏鳴曲》,還有不少的幻想曲與小夜曲。
當他1831年9月初赴巴黎時得知起義遭沙俄鎮壓、華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強烈震動。《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即是這時完成的。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巴黎時期是肖邦思想藝術高度成熟、創作全盛的時期。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音樂風格,使其創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肖邦在全部生涯中隻開了三十次音樂會就建立了一種傳奇式的榮譽,這在鋼琴演奏史上別無他例。肖邦尊重並繼承古典音樂傳統,但他的琴藝具有獨特的風格。特別是在他的瑪祖卡和波羅奈茲舞曲中,創造性地運用民族民間調式、和聲和特性節奏,顯示出一個道地的“瑪祖爾人”對民族性格、風格、情趣及對藝術語言的熟悉和理解。
肖邦是十九世紀歐洲樂壇上的一顆明星。他那些詩意濃鬱、充滿著震撼人心的抒情性和戲劇性力量的不朽作品,代表著“黃金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同時,他的創作又具有強烈的波蘭民族氣質和情感內容,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一方麵以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家的傑出代表著稱,另一方麵以歐洲十九世紀民族樂派的奠基人載入史冊。肖邦之所以偉大,也正因為他把浪漫主義的時代風格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內容緊密地融合在音樂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