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出生於儒略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裏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個現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小鎮子。他的父親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辦礦廠的采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的三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羅斯人。他是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en: 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長(大了幾十年)。
柴科夫斯基從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後,就能熟練演奏en: 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1848年,全家遷往彼得堡。在1850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聖彼德堡國立大學校長。於是,年輕的柴科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教育,並且在音樂係主任的指導下,繼續鋼琴的學習。
與此同時,柴科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師en: Luigi Piccioli相識,後者使他的興趣從德國音樂,轉向了吉奧阿基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柴科夫斯基的父親放縱了兒子對音樂的喜愛,他資助了兒子師從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Rudolph Kündinger。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科夫斯基恢複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並且持續一生的對莫紮特音樂的喜愛也在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科夫斯基的母親於1854年死於霍亂後,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柴科夫斯基於1858年離開學校然後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同時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紮列姆和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1866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授,兩年後完成了第一部歌劇《司令官》,隨後幾年他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包括《天鵝湖》、《小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柴科夫斯基自學校畢業之後,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學教授尼古萊·魯賓斯坦聘請他做音樂史的教師。當時的柴科夫斯基父親已經退休,經濟上頗為拮據,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糊口而已,但柴科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沒多久,他就因為壓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校。休了一年假後,他嚐試回到學校繼續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一陣子之後,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68年開始,柴科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後,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但於此後,柴科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科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後便開始常態性的從事指揮工作。克服與生俱來的舞台恐懼症之後,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台上指揮自己的創作,並常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結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科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內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弦樂小樂曲。這首堪稱柴科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科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後,柴可夫斯機死於聖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科夫斯基對於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後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後出現的常號旋律和前後的旋律都沒有關聯,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天主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
Tchaikovsky in 1874柴科夫斯基同性戀的傾向很早就為人所知。盡管證據都在蘇俄時期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性向對於自身的生活以及作品影響甚巨是無庸置疑的。有些曆史學家仍認為他是異性戀,但是大部分學者根據他的仆人蘇佛努夫(Aleksei Sofronov)以及外甥大衛朵夫(Vladimir “Bob” Davydov)的證詞,相信他最親密的伴侶都是同性。其他的證據大多可見於書信、日記及其弟馬戴斯特(Modest,亦是同性戀)的信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