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每當我們聽到國歌那振奮人心的旋律的時候,一種民族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這時,我們也會懷著深深的敬意,想起國歌的作曲者,傑出的人民音樂家聶耳。
1912年2月,聶耳出生於雲南昆明一個醫生的家庭,他是這戶人家的第六個孩子。父親聶鴻儀是個中醫,在昆明經營著“成春堂”藥鋪,一邊給人看病,一邊給人抓藥,勉強維持著全家人的生活。聶耳四歲的時候,父親就積勞成疾,撒手西歸了。從此家裏失去了依靠,生活更加艱難了。無奈之下,母親挑起了生活的重擔。這位出身於傣族家庭的婦女,知書達理,讀過《百家姓》、《三字經》等書,跟著丈夫也學會了一點中醫理論和醫術,丈夫死後,她便繼承夫業,開始操持全家人的生計。
由於家境貧寒,母親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幼子聶耳的身上。從小,母親就教聶耳識字,給他講故事。在她的教育下,五歲的聶耳就能自覺堅持讀書,“描紅”練字。母親還常常給他唱一些動聽的花燈調、揚琴調,在他幼小的心裏埋下了民間音樂藝術的種子。
六歲時,聶耳進入一所師範學校的附屬小學讀書。由於母親對他的良好教育,加之他學習又十分刻苦,因此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很受老師們的喜愛。可是,家庭的貧困使他不得不在五年級時轉入另一所小學——私立求實小學學習。雖然求實小學條件不如附小好,但對音樂教育十分重視,也正是在這所學校裏,聶耳表現出了對音樂和文藝的強烈愛好。他跟音樂老師學習各種樂器,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文藝活動。他還參加了高年級學生組織的樂隊,並且由於出色的音樂才能,被推舉為樂隊的指揮。
1925年春天,聶耳以優異的成績從求實小學畢業,考入了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當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了高潮,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統治的群眾運動風起雲湧,傳播各種進步思想的報刊遍及各地。革命形勢的發展對少年聶耳的思想觸動很大,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進步書刊,開始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思想也開始走向了成熟。
在中學期間,他的音樂愛好和才華得到了更好的發展。當時,學校不斷組織各種器樂合奏,他總是積極地參加,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在學校裏,他還有機會接觸到西洋音樂。當時,學校裏有一個外籍教授叫柏希文,他創辦了“英語學會”,為青年學生補習英語,聶耳積極參加該學會的活動,並與柏希文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感情。他從柏希文那裏了解了西方音樂,逐漸對一些西洋樂器比如鋼琴、小提琴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西方音樂的了解,進一步豐富了他的音樂知識,為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中畢業後,十五歲的聶耳考入公費的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高中部“外國語組”學習英語。聶耳很聰明,再加上初中時曾補習過英語,因而學起來不吃力,有時還經常進行對話表演。
聶耳在省立師範讀書期間,不但學習刻苦努力,而且思想要求進步。在大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叛變革命,全國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況下,聶耳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事刻印、張貼傳單等革命活動。他背著家裏人和幾位同學報名參加了“學生軍”,認為這是參加實際革命鬥爭的好機會,並被送到湖南郴州駐地編入“新兵隊”受訓。在那裏,他親曆了舊軍隊內部的黑暗與腐朽:經常無端遭到軍官的淩辱與懲罰;經常吃不飽飯。後來在同鄉的資助下,他幾經周折又回到了昆明,繼續在省立一師學習。後又因形勢所迫聶耳離開了學校,乘海輪從香港到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