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的名字,隨著《黃河大合唱》與《生產大合唱》的激昂旋律,響徹中華大地。這位傑出的音樂家,以他卓越的音樂才華、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作品,寫就了中國音樂史上光輝的一章。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門一家貧苦漁民的破船上。他的父親居住在澳門,以捕魚為生,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母親黃菊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她有著中國婦女堅忍、耐勞的傳統本色。長期的艱苦磨煉,使她不敢對生活抱任何奢望。然而,命運偏偏要捉弄她,居然連最低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她。當她準備迎接自己腹中新生命的誕生時,丈夫突然倒下了,留給她的是一張破漁網和兩隻舊木槳。她含淚辦完丈夫的後事,從悲痛中振作起來,等待著這個她與丈夫期盼已久的孩子的降生——唯有孩子,才是撫慰她那顆受傷的心靈的良藥。
1905年,冼星海出生了。從他身上,母親似乎看到了丈夫的影子。從此,她把對丈夫的思念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她忍辱負重,挨罵受氣,給人家當傭人,幹雜活,一切苦她都默默地承受著,身體卻一天天衰老下去。令她欣喜的是孩子漸漸長大了,黝黑的皮膚,健壯的體格,真像一個海員的兒子。
冼星海的祖父在海上漂泊了一生,曆盡坎坷。他看到相依為命的母子倆生活維艱,便竭盡全力幫助他們。他把失去兒子的悲痛化作對孫子的百般疼愛,常常帶著小星海玩,給他講許多好聽的故事。那迷人的大海中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神秘故事,洶湧的海浪與肆虐的風暴,神奇的海市與美麗的蜃樓……這一切給冼星海幼小的腦海裏留下了翩翩幻想。他要去當水手,去迎風逐浪,捕捉那一朵朵的浪花。生活在他純潔的心中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圖畫。他總是纏著祖父,讓祖父一遍又一遍地講大海的故事,然後把小嘴一撇,無限神往地說,自己長大了也要當水手。
淳樸的母親很了解水手生活,她深知水手並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職業,不願讓自己唯一的兒子再沿著丈夫的路走下去。她暗暗地下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出息的人,以告慰丈夫在天之靈。她要讓孩子讀書。冼星海六歲時,媽媽把他送進了一家私塾,這是他家幾代人都不敢有的夢想。
私塾裏枯燥的“子曰詩雲”,引不起小星海絲毫興趣。私塾裏有好多水手的孩子,他們天生具有一種冒險精神,渴望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於是,他們悄悄結伴跑出來,在海灘上撿貝殼、玩遊戲。等傍晚漁民們歸來時,他們便躺在沙灘上,聽那遠處傳來的歌聲。在這婉轉、悅耳的歌聲中,勞累了一天的漁民們傾訴著生活中的苦難與歡樂。歌聲在水麵上飛來蕩去,繚繞不絕,孩子們被這場麵、這歌聲陶醉了。他們常常來到海邊,享受這大自然賦予的歡樂。如果說冼星海的童年時代有什麼稱得上音樂教育的話,這就是最重要的第一課,樸素的民間音樂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深深地植入他的心靈。
當小星海正陶醉在海的夢想、漁民的歌聲中時,又一個巨大的災難降臨了——對他們關懷備至的祖父撇下孤苦伶仃的母子,永遠地走了。失去了唯一關心他們的親人,母子倆生活更加無依無靠了。倔強的母親決定離開這塊土地,懷著一線希望,去新加坡開始新的生活。
1818年,冼星海隨母親由新加坡遷居廣州,進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學習。他先後做過打字員、暑假華僑學校的學員、工人夜校教員。由於他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晚會,演出單簧管獨奏,後來,他被聘為校樂隊的指揮,並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南國蕭手”。
1926年,為了更好地學習音樂,冼星海毅然辭別母親,隻身來到北平,希望能在當時的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習音樂。
初到北平,他先是在蕭友梅領導的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進修小提琴,後又在蕭友梅的幫助下,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學習小提琴和作曲,並被安排在圖書館任圖書管理員,以解決他生活上的困難。
1927的冬天,上海成立了國立音樂學院,由蕭友梅出任該院的教務主任及代理院長。冼星海馬上由北京來到上海報考上海國立音樂學院。由於冼星海在北大音樂傳習所學習過音樂的緣故,被獲準免試進入新建的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兼學鋼琴及音樂理論。
1929年夏,他因支持並參加反對學校當局不合理收費製度的學潮,被學校無理地趕出校門,被迫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