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虞集妙詩頌龍井

虞集(公元1272~1348年),字伯生,世稱邵庵先生,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僑居於江西臨川。虞集是元代延祐至順間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工真、行、草、篆,皆圓婉而有法度。早年受家學熏陶,通曉宋儒“性理之學”。大德初至京師,任大都路儒學教授。後曆官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奎章閣侍書學士,曾奉旨修撰《經世大典》。晚年告病回江西。有《道園學古錄》等。

虞集詩文皆負盛名,“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夫之碑板,鹹出公手,粹然自成一家之言,如獲拱璧。”他雖出身於名門世族,但早年隨父母飽受離亂的經曆及亡國的哀愁,離亂的痛苦,貧困的生活,窮途潦倒的處境,使他受到了寶貴的人生磨練。他在艱苦中奉養父母,無不盡其力,深為時人所稱讚;他的博學多識,詞章典雅,更使他聲名鵲起。

虞集一生著述甚豐,除編修《經世大典》外,另著有《道國學古錄》、《道源類稿》等傳世。他最擅長的是典冊之作。作為一個文學家,虞集一生勤於筆耕,著述宏富。僅散文方麵,《元史》就說他“平生為文萬篇,稿存者十二三”。今存《道園學古錄》五十卷,收錄其詩、文、詞作。盡管其作品的社會內容不夠廣闊,但在藝術上則別具特色,堪稱元代第一流的詩文大家。

就詩歌而言,虞集與楊載、範檸、揭傒斯並稱“元詩四大家”,在詩詞界也極有地位。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說,虞集的詩作見稱一時,“故國朝之詩,稱虞、趙、楊、範、揭焉”。認為虞集是元詩五大家之首。他的詞,曆來也受到很高的評價。

《詞學通論》評論說:“極險窄之苦,而能揮翰自如,不為韻縛。才大者亦工小技,信為一代宗匠也。”虞集的詞作“豪婉兼蘇秦,高曠若陶謝”。是“詩人之詞”,“一洗鉛華”。“不以文字工拙論,而寄托幽曠,亦時有可觀”。

虞集是最早用詩歌來吟頌龍井茶的人。杭州產茶,唐代陸羽《茶經》隻記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也隻記“寶雲茶”、“香林茶”和“白雲茶”。虞集在《遊龍井》詩中對“龍井茶”及其環境作了這樣的描述:“……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入門避沾灑,脫屐亂苔甃。陽崗扣雲石,陰房絕遺構。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薝蔔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虞集的詩,第一次對龍井茶的采摘時間、品質特點和文人品飲情態都作了生動的描繪,此後,明清兩代,龍井茶名聲越來越響。如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記到“今武林諸龍泓人品,而茶亦惟龍泓山為最……其他產茶,為南北山絕品……寶雲、香林、白雲諸茶,皆未若龍泓之清馥雋永也”。

18、“鐵笛道人”夜夢茶

楊鐵崖(公元1296~1370年),原名楊維禎,字廉夫,號鐵崖,抱遺老人,元末文學家,出身進士,諸暨人,曾任天台府尹。因善吹鐵笛,故又名鐵笛道人。他的鐵崖體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他詩學李賀,馳騁異想,好用奇辭,有“文妖”之稱。特點是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既渲染氣氛,又注重情調;既有絢麗的色澤,又有奇譎的意境。其文思泉湧、妙緒紛披之作,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其繪神寫形,借揚寓意之中,表現出現實主義特色。特別是古體和樂府,奇詭多變,人稱鐵崖體。他能文善書,係元末詩壇領袖。當時聞名於海外的學者宋濂、倪瓚等都與他結成詩文知友。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鬆江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

“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

於是江南一帶,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日客滿。他又周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他有鐵笛一支,鐵笛來自洞庭湖畔,當地一位鐵匠在湖中掘得一把古劍,無所用,才鑄為鐵笛。笛長二尺九寸,鑿有九孔,進於楊維禎。維禎吹之,皆合律呂,於是大喜,作《迥波引》曲,與江人、漁父和唱為樂,自號“鐵笛道人”。

有一張姓富豪,雅愛詩書,喜歡結交文人。他聽說楊鐵崖有盛名,便前去拜謁。楊鐵崖厭惡那些胸無點墨的富紳,便托辭不見。這位富紳受此刺激,痛下決心,拜了一位老師,學習詩書。過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有了長進,便又一次給楊鐵崖下請帖,請楊鐵崖到家中做客。楊鐵崖知道情況後十分感動,欣然前往。席間,張富豪讓一位名叫芙蓉的妓女敬酒,酒的名字叫“金盤露”。

鐵崖即興出句道:“芙蓉掌上金盤露。”

芙蓉應聲答道:“楊柳樓上鐵笛風。”

楊鐵崖又名鐵笛道人,芙蓉的對句巧用此典,非常貼切。楊鐵崖十分高興,拍手笑道:“妓女尚能對句,其主可想而知。”

於是與富豪相談甚洽。後來楊鐵崖離任,這位張姓富豪送了幾車糧食給他,說是鵠糧,因為楊鐵崖十分愛鵠。楊鐵崖盛情難卻,隻好將這些糧食分給貧苦百姓。

楊鐵崖對茶可以說獨有心得。有一年冬天,楊維禎讀書至夜裏二更,窗前月光微明,一枝梅影搖曳不息。他茶興勃發,喚來小書童,從山後汲來自蓮泉水,燃起竹爐。並從茶囊中取出一種叫淩霄芽的茶葉,讓書童烹煮,他在一旁欣賞,借以放鬆一下伏案之倦。

隨著竹爐的火溫和漸漸響起的水聲,楊維禎不知不覺地感到渾身輕飄,似乎有一股仙氣,把他送到一個“清真銀輝”的堂上,這裏有垂地的香雲廉,精巧的紫桂榻,流金溢彩,煙霞繚繞。他不覺做了一首《太虛吟》,唱道:“道無形兮兆無聲,妙無心兮一以貞……”。

這時,他又看到許多仙子來見他,其中有一位穿著綠衣服的仙子,前來自我介紹,自稱名叫淡香,小字綠花。她捧著太元杯,杯中盛著“太清神明之醴”,奉給楊維禎,稱此湯能增壽。楊維禎接而飲之,並作了一首詞來回贈綠衣仙子。詞曰:“心不行,神不行,無而為,萬化清。”綠衣仙子拿來紙筆,作歌贈維禎,歌曰:

道可受兮不可傳,天無形兮四時以言。

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複何仙。

這時,祥雲消退,綠衣仙子化作一陣白煙。楊維禎忽然醒來,發覺是一個夢。這時,月光仍然隱隱於梅花之間,隻聽得小書童在喊他:“淩霄芽熟了。

後來,楊維禎為了記錄這段神奇的境遇,便寫了《煮茶夢記》這篇優美的散文。

19、絕俗清雅的“清泉白石荼”

倪瓚(公元1301~1374年),字符鎮,號雲林,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元代著名的書畫家,以清雅出名。倪雲林不僅精於書畫,而且擅長園林建築設計,蘇州名園“獅子林”就出自他的構想。明代顧元慶《雲林遺事》記錄了一個故事:

倪雲林曾居住在惠泉之側,借此研茶鑒水。一天,他忽發奇想,用核桃、鬆子,和上一些米粉,做成一小塊一小塊像石子樣的點心,做成園林假山盆景,置於茶湯中,取名為“清泉白石茶”。別出新意,又十分雅致,一時名聲大噪。

某日,有個名叫趙行恕的宋朝宗室來訪,他一向傾慕倪雲林的清雅風致,特意來敘談。坐定之後,雲林命童子供上“清泉白石茶”一盅。此茶之雅,在於賞“石”之白,品泉之清,味茗之香,尤其要以一顆寧靜淡泊之心,體驗林泉中的閑情逸趣。可是,那位宋家王孫絕非雅士,更非茶人,他大口喝茶,連吞帶啖,貪婪的目光還不時地盯住層疊的假山白石,恨不得把這些核桃、鬆子肉統統吞下去。

盛情雅意換來粗俗不堪,倪雲林實在看不下去,拂袖離案,指責趙行恕道:“我因為你是宋家王孫,所以特出此品,誰知你竟不知風味,真是個俗物。”說著,下了逐客令。從此兩人再也不相往來。

倪雲林就是這樣,絕不會因金錢權勢而改變自己的愛好、個性,因此人們稱他為“倪迂”。倪雲林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點“潔癖”,這一特點也與飲茶有關。有這樣一個傳說:

一天,倪雲林來了茶癮,就讓人到山中汲取七寶泉水來瀹茶。仆人辛辛苦苦從山裏挑來了七寶泉水,準備給主人煎水品茶。沒想到倪雲林隻取前一桶水烹茶,將後一桶水倒在腳盆裏,嘩啦嘩啦洗起腳來。眾人大惑不解,七寶泉水質地絕佳,得來不易,為什麼隨意暴殄天物?倪雲林解釋說:“前一桶水不會碰到什麼髒東西,所以用來瀹茶;後一桶水說不定會被挑擔人的屁汙穢,所以隻能用來洗腳。”

20、唐伯虎詩畫寫茶情

唐寅(公元1470~1523年),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別號。在繪畫上,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精於仕女,畫風既工整秀麗,又瀟灑飄逸,被稱為“唐畫”,為後人所推崇。書法源自趙孟頫一體,俊逸秀挺,頗見功夫。此外,他還能作曲,多采民歌形式。

唐寅為“吳門畫派”中的傑出代表,繪畫與沈周、文徵明、仇英齊名,合稱“明四家”。傳世之作有《簪花仕女圖》等。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切磋詩文,蜚聲吳中,世稱“吳中四才子”,有《六如居士全集》傳世,是一位有才華,有成就的藝術家,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

唐寅祖籍晉昌,即現在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唐寅出生在蘇州府吳縣一個商人家庭,他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後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噩運,從此唐寅絕意仕途,縱酒澆愁,遊曆名山大川,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唐寅離開蘇州到鎮江,先遊揚州瘦西湖、平山堂,然後登廬山,看黃州赤壁,入湖南登嶽陽樓,遊洞庭湖,再南行登南嶽衡山,入福建漫遊武夷諸名山,由閩轉浙,遊雁蕩山、天台山,渡海遊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達安徽,上黃山與九華山。

唐寅千裏壯遊,曆時9個多月,踏遍名山大川,為後來作畫增添了不少素材。囊中羞澀的他返回蘇州,妻子因不堪忍受清貧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以賣文鬻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以表其淡於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