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各民族飲茶的不同風尚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一個懂禮儀,講文明,重情好客的民族,也是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遍布整個中國,但主要聚居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鬆遼平原。而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周邊地區,於是形成了以漢族為文化中心的多民族飲茶文化。本章就漢族和中國主要的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做個介紹,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他們在飲茶文化上的傳承與差異。
一、漢族習俗簡述
漢民族人民飲茶,方法多樣,內容也豐富多彩。凡有客進門,不問你是否口渴,也不問是否要茶,總會用茶敬客,以茶示禮,茶是漢民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漢民族飲茶,不但形式多樣,而且內容豐富,飲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有清飲、混飲和調飲之別。諸如品龍井、喝大碗茶和吃早茶,啜烏龍、呷香片和打擂茶等。漢民族飲茶,雖然方法不同,目的不同,但多數推崇清飲。就是將茶直接用熱開水衝泡,無須在茶(湯)中加入糖、奶、鹽、椒、薑等作料或果品之類,屬純茶原汁本味飲法。漢民族認為,清飲最能保持茶的“純粹”,體現茶的“本色”。但也有少數地方,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有采用混飲或調飲法飲茶的。
茶與其他食品一樣,在很大程度上依人們的嗜好與習慣為轉移,所以,不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飲茶習俗,就是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人群,飲茶習俗也是不相同的。加之,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曆史文化有別,地理環境各異,從而使得國人的飲茶變得千姿百態。
(一)飲茶風尚迥異
客來敬茶,這是中國人的禮俗。但什麼客,哪裏來,怎麼敬茶,用何種茶,卻是要分不同對象的,這樣在全國範圍而言,使中國的飲茶風俗,變得豐富多彩。
1.茶因地而異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風土人情不一,因此,飲茶習俗也各不相同。在中國的北方,大多喜愛飲花茶,用有蓋瓷杯衝泡,認為這樣有利於保持花香。在北方農村,有客人來,更喜歡用大瓷壺泡茶,爾後將茶湯分別倒入茶盅,供人飲用,認為這樣做,更有親近感,主客共飲一壺茶,其樂融融,共同分享飲茶歡樂之趣。
在長江三角洲滬、杭、寧和華北的京、津一帶,人們愛飲細嫩的名優茶,既要聞其香,啜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特別喜愛用無蓋的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品茶時,既強求物質享受,又注重精神欣賞。
在江、浙一帶的許多地區,飲茶是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飲茶時,注重茶的香氣和滋味,因此,除細嫩名優茶外,多采用紫砂或小瓷壺泡茶,一人一把(壺),隨遇而安,悠悠自樂。
福建及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習慣用小杯啜烏龍茶,所以,選用“烹茶四寶”,即用潮汕風爐、玉書碨、孟臣罐、若琛甌泡茶,以品賞烏龍茶的特有韻味。在這裏,潮汕風爐是指產於廣東潮州、汕頭一帶的粗陶炭爐(如今也有用電茶爐代替的),專作燒炭加熱之用。
玉書碨是一把縮小了的瓦陶壺,高把柄,長嘴巴,架在風爐上,專作泡茶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壺小一些的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壺,其容量與若琛甌配套,專作泡茶之用。若琛甌小如香緣,有的甚至隻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其實是隻飲茶杯,專供飲茶之用。啜烏龍茶時,一人主泡,其餘圍坐,一壺一泡一巡。衝泡講究藝術,既符合衝泡要求,又深具文化內涵。
飲茶講究品賞,啜其“精華”,努力使物質提升到精神。所以,小杯啜烏龍,與其說解渴,還不如說是在聞香玩味中追求享受之樂。
川、渝一帶的人們,喜歡上茶館,用蓋碗泡茶。飲時,左手托茶托,不燙手;右手攝碗蓋,用來撥去浮在茶湯表麵上的茶片。加上蓋,保茶香;掀掉蓋,可觀茶的姿色。如此品茶,既有文雅之氣,又具古代遺風,特有一番風情。
西北地區的陝、甘、寧一帶的人們飲茶,主要飲的是炒青綠茶,也有用當地一些特產和茶拚配而成的八寶茶。泡茶器具習慣於用三泡台作飲茶器,長頸壺作衝水器。當地的長嘴壺,有壺嘴長達一米以上,上細下粗,衝水時,“茶博士”從兩米之外將水準確衝入碗中,一點也不溢出外麵,猶如雜耍一般,動作優美利索,使人未曾嚐茶,先得其驚,好生叫人稱絕。
至於邊疆地區,聚居著眾多的少數民族,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繽紛,使人觀歎。
2.飲茶要因人製宜
在膾炙人口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對飲茶要因人製宜,有過深入細致的描寫。在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寫櫳翠庵尼姑妙玉,因對象地位和與客人的親近程度,在東禪堂用“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外加“成窯五彩小蓋鍾(盅)”;再選用“老君眉”茶,“舊年蠲的雨水”泡茶,並親自“捧與賈母”。
在耳房內,寶釵坐在榻上,黛玉坐在蒲團上,妙玉用鐫有晉“王愷珍玩”的“瓟斝”烹茶,奉與寶釵;用鐫有垂珠篆字的“點犀”泡茶,捧給黛玉;用自己日常吃茶的那隻“綠玉鬥”,後又換成一隻“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整雕竹根的一個大盞”斟茶,賜給寶玉。這些飲茶器具,雖然都是古玩奇珍,但因人而異,男女有別。而泡茶用水則是“五年前在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水,用好茶、好水、好器泡的“體己茶”,當然“清純無比,賞讚不絕”。但給其他眾人飲茶,卻用的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至於給下等人用的則是“有油醃膻氣”的茶碗來泡茶。
現代人飲茶,也會因職業、性別、年齡、興趣有別,飲茶習俗不一,會對選茶、配具、用水、擇境,乃至對茶藝的要求等方麵都會有所區別。如老年人講求茶的韻味,要求茶葉香高、味濃,重在物質享受。因此,選用茶壺泡茶,以“擺龍門陣”的方式,邊聊天、邊飲茶。年輕人“以茶會友”,要求茶葉香清味醇,婀娜多姿。因此,多選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重在精神欣賞。男人喜歡用較大素淨壺或杯斟茶;女人喜歡用小巧精致的杯泡茶,飲茶重幽香醇和。體力勞動者習慣於用碗或杯,大口急飲,飲的大多是大宗茶。而腦力勞動者,崇尚的則是富含文化的壺或杯,采用小口緩咽。飲茶既重茶的香氣和滋味,又重茶的葉姿和湯色。總之,飲茶也要因人製宜。
3.隨季節變化飲茶
在中國,特別是長江流域一帶,一些講究飲茶的人們,有按季節飲茶的習慣。這是因為茶類不同,茶性是不一樣的;而季節不同,人的生理需求也是不盡一致的。
一般認為,紅茶性溫;綠茶性涼;烏龍茶處於紅茶和綠茶之間,性平。采用以天然中草藥為主的中藥藥理表明:熱(溫)性與涼性,與中藥的色澤往往有很大的關係,而紅茶的紅色,綠茶的綠色,烏龍茶的“三分紅,七分綠”,顯然是熱性、涼性和性平的標誌。中藥中,還認為藥性與藥的滋味有關,一般認為味甜的屬熱性;味苦的屬涼性,而茶原本就是一味中草藥,自然也不例外。
具體說來,紅茶由於在內含物質中,茶多酚物質較少,糖分含量卻較多,當屬熱性的;而綠茶含有較多的茶多酚類物質,不常飲茶的人們就會感到飲綠茶的苦澀味比紅茶重,因此,認為綠茶是涼性的。烏龍茶是處於紅茶與綠茶之間的一種茶,自然是性平了。所以,非洲熱帶國家的人們,大多愛飲清涼的綠茶,如薄荷綠茶、檸檬綠茶等;而處於溫帶的北歐等國家的人們,則喜歡飲暖胃的紅茶,如牛奶紅茶、糖紅茶等。
此外,在人們生活中,色彩也會對人的感覺產生不同的反映:紅色使人有暑熱感,綠色則有涼爽之意,尤其對飲紅茶和綠茶,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覺。據此,根據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結合茶的屬性,在有條件的家庭,如果能做到因季節變化而飲不同的茶,那麼,無疑對人體更為有益,具體來說,春季,嚴冬已經過去,氣溫開始轉暖,這時飲些香氣馥鬱的花茶,一是可以去寒邪,二是有助於理鬱,促進人體陽剛之氣的回升;夏天,天氣炎熱,飲上一杯清湯碧葉的綠茶,可給人以清涼之感,還能起到降溫消暑之效;秋天,天高氣爽,喝上一杯性平的烏龍茶,不寒不熱,取其綠茶和紅茶兩種功效,以清除夏天餘熱,又能恢複津液;冬天,天氣寒冷,飲杯味甘性溫的紅茶,可給人以生熱暖胃之感。如此安排四季飲茶,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4.按體質不同飲茶
古人認為,茶是養生之仙藥,延年之妙術。所以,民間提倡多飲茶,少喝酒,不吸煙,所以,魯迅先生認為有好茶飲,飲好茶,實是一種清福。而在日常生活中,茶是中國的為國飲,幾乎人人都在飲茶,個個都會喝茶,但要做到科學飲茶,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飲茶同樣有個適度飲茶和擇茶飲茶的問題。
在民間有按人的不同體質飲茶的做法。如人體平日畏寒,或胃有不適的人,多選擇飲紅茶,因紅茶性溫,喝了有暖胃之功能。若平時懼熱,那麼,自然選擇飲綠茶,綠茶性寒,飲了有清涼之感。這是因為綠茶中茶多酚的含量高,特別是喝濃的綠茶,會對人的胃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有的人飲了綠茶會感到胃部不舒,則改飲紅茶,如果能在紅茶中加些糖和牛奶之類,效果更好。如果身體肥胖的人,則愛飲去膩消脂力強的普洱茶或烏龍茶。
而對兒童來說,不宜提倡飲過量和過濃的茶。因為兒童飲過量的茶或濃茶,因茶中的茶多酚會與食物中的鐵結合,影響腸胃對鐵質的吸收,從而導致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加之,過多飲茶,還會因茶中的咖啡堿促使兒童大腦興奮,減少睡眠,小便頻繁,直至尿床。
因此,兒童不宜飲過量或過濃的茶。但兒童若能做到適度飲茶,同樣有利健康,特別是對牙齒,能起到很好的防止齲牙作用。又如,兒童往往比較貪食,常常飲食過飽,適當飲茶,茶中有豐富的茶多酚類物質能消食去膩,促進腸胃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可幫助消化,解除油葷帶來的不適之感。又如小孩“火”旺,經常大便幹結,茶“苦而寒”,有明顯的“清火”功效,其“上清頭目,中消食滯,下利兩便”,正能解除這種苦痛。特別是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茶中的維生素、氨基酸以及眾多的礦物質元素和微量元素大多能溶於茶湯,為兒童所利用。尤其是礦物質元素,對維持人體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還是構成人體骨架、牙齒、毛發、指甲不可缺少的。例如茶中的微量元素能調節兒童貪玩多汗而造成身體虛弱,鋅能促進兒童生長發育,鐵能提高造血功能,防止貧血。
中國人還認為,盡管飲茶是有益而無害的,特別是茶的營養成分和藥理功能表明,茶能對人體起到強身和防病的作用。但不同體質的人,其生理需要是不同的,如婦女三期,即孕期、哺乳期和經期,民間就有提倡飲清淡之茶,而強調不宜多飲茶,忌諱飲濃茶的做法。對某一些疾病患者,還要控製飲茶。如心動過速的冠心病患者,神經衰弱的患者,脾胃虛寒者,缺鐵性貧血患者就是如此。
另外,中國人還認為,飲茶不得法,還有損於人體健康。所以,在飲茶時,還得注意以下避忌。
1、忌飲燙茶:它會對人的咽喉、食道、胃產生強烈刺激,直至引起病變。一般認為茶以熱飲或溫飲為好。茶湯的溫度不宜超過60℃,以25~50℃為最好,在此範圍內,可以根據各人習慣加以調節。
2、忌飲冷茶:冷飲同樣對人的口腔、咽喉、腸胃會產生副作用。另外,飲冷茶,特別是飲10℃以下的冷茶,對身體有滯寒、聚痰等不利影響。所以,燙飲不好,冷飲也不好,要提倡溫飲。
3、忌飯前大量飲茶:這是因為飯前大量飲茶,一則衝淡唾液,二則影響胃液分泌。這樣,會使人飲食時感到無味,而且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也受到影響。
4、忌食後立即飲茶:飯後飲杯茶,有助於消食去脂。但不宜飯後立即飲茶。因為茶葉含有較多的茶多酚,它與食物中的鐵質、蛋白質等會發生凝固作用,從而影響人體對鐵質和蛋白質的吸收,使身體受到影響。
5、忌飲衝泡次數過多的茶:一般說來,除少數特種茶外一杯茶,經3次衝泡後,90%以上可溶於水的營養成分和藥效物質已被浸出。第四次衝泡時,基本上已無什麼可利用的物質了。如果繼續多次衝泡,那麼,茶葉中的一些微量有害元素就會被浸泡出來,不利於身體健康。
6、忌飲衝泡時間過久的茶:這樣會使茶葉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質、維生素、蛋白質等氧化變質變性,直至成為有害物質,而且茶湯中還會滋生細菌,使人致病。因此,茶葉以現泡現飲為上。
7、忌空腹飲茶:飲“空心茶”,會影響肺腑,刺激脾胃,進而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長此以往,有礙身體健康。
8、忌飲濃茶:由於濃茶中的茶多酚、咖啡大堿的含量很高,刺激性過於強烈,會使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失調,甚至引起頭痛、惡心、失眠、煩躁等不良症狀。
(二)飲茶追求不一
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全國人口的94%左右,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國各地。漢民族飲茶,方法多種多樣,方式各不相同,要求也不盡相同,同樣,追求也各有千秋。
1.生活需要茶,茶是生活的必需品
20世紀30年代,林語堂先生在《我的祖國和人民》一書中指出:“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飯後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隨遇而安。”
所以,中國人認為,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飯是不可省的。在平時,中國人習慣於口幹時,用杯茶潤喉解渴;心煩時,用杯茶靜心解悶;滯食時,用杯茶消食去膩;疲勞時,用杯茶舒筋消累;會友時,用杯茶聯絡情誼;寫作時,用杯茶清醒引思……,總之,一句話,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茶。口渴了,固然需要飲茶;但待客時,用不上問話,就得用茶待客。
其實,中國人認為有杯茶在手,就能感受生活。所以,在生活中,中國人飲茶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說來,以解渴為目的的飲茶,渴了就飲,有隨意性。若在宴後飲茶,可以促進脂肪消化,解除酒精毒害,消除腸子脹飽不適和去除有害物質。有口臭和愛吃辛辣食品的人,若在與人交談前,先喝一杯茶,可以消除口臭;嗜煙的人,倘能在抽煙時,適當喝點茶,可以減輕尼古丁對人體的毒害;如果在看電視時喝點茶既能幫助恢複視力,還能消除電視熒屏微弱輻射而對人體的危害。
“茶能引思”,腦力勞動者邊思考,邊飲茶,可以保護清醒頭腦,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工人倘能在工間喝杯茶,可以消除疲勞,增強機體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早晨起來,喝上一杯茶,可以幫助洗滌腸胃,醒腦提神,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工作。因此,隻要根據茶的品性,結合人們所處環境條件,做到科學飲茶,無疑,對工作,對身體都是大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