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變-7(1 / 2)

劉綎。。。?

一聽到這個名字,唐衛軒不禁立刻回想到記憶中當年的那一幕:

收複漢城後不久,在李如鬆於城中舉行的慶功宴上,記得有位三十餘歲的明軍將領,將一把足有一百二十多斤重的大刀像輪子般熟練地戲耍飛轉,引得周圍的明軍眾將紛紛嘖嘖稱讚。特別是其那兩支尤其粗壯的胳膊,唐衛軒此刻也依然是記憶猶新。

果然是皇天不負有心人,上回劉綎因為姍姍來遲、最終萬分遺憾地沒能趕得上與倭軍正麵交戰,而這一次,看來不僅是終於得償所願,而且,還榮任一軍主將,可謂躊躇滿誌、風光無限。

頓了頓後,唐衛軒稍稍收回了當初的回憶,又繼而想到了什麼,故而先將劉綎之事放置一邊,又繼續飽含期待、饒有興趣地問道:

“那,除了西路軍外,另外兩路主將又分別是誰?”

“回稟千戶大人,另外兩路的禦倭總兵官,分別是東路軍的麻貴麻總兵,還有中路軍的。。。”

那錦衣衛校尉恭恭敬敬地繼續答道,而聽到此處時,唐衛軒幾乎已經萬分篤定,這最後剩下的中路軍、同時也極有可能是負責主攻的最重要的一路軍,必定是由李如鬆來擔當主將。就在唐衛軒等候著“李如鬆”三個字從麵前這校尉口中發出時,卻聽到——

“還有中路軍的。。。董一元董總兵。。。”

怎麼——?!

不是李如鬆。。。?!

聽到這個答案的唐衛軒,眉毛不由得一揚,驚訝之情溢於言表。以至於立刻用難以置信的語氣脫口問道:“怎麼,你確定不是李如鬆李總兵嗎?”

“額。。。這個。。。朝廷裏起初好像也有不少人力主由李總兵統領大軍的。。。”

被唐衛軒這麼一問,那校尉不由得愣了一下,一時間表情有些怪異,語氣也有些支支吾吾,好像被問住了一般,但又一時也不知接下來到底該如何說才好。。。

而聽到唐衛軒提起李如鬆,程本舉等其餘幾人也不禁感到有些好奇:對啊,為何這次朝廷又單單不派李如鬆來前線?無論是前線將士中間,還是朝堂之內,其呼聲想必都應該是最高的才對。。。

難不成,除了那三路的主將外,額外還會有另外一位一並統領三路大軍的更高官職,由李如鬆來擔任不成。。。?

正在眾人疑惑間,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錦衣衛校尉咽了口唾沫後、無奈地皺了皺眉頭,看了眼眾人,終於用帶著些許尷尬的語氣,緩緩地回答道:

“但是。。。李如鬆總兵。。。上個月,剛剛在遼東陣亡了。。。”

。。。

什麼——?!

聞聽此言,眾人不禁一片愕然。。。

帳內的氣氛一時幾乎凝固了一般,簡直靜到了極點。。。

直到片刻之後,帳內眾人這才紛紛從震驚中逐漸緩過神來,立刻向麵前的這位錦衣衛校尉問起了事情的經過。

而無論是根據京城中的傳言,還是朝廷收到的奏報消息,這校尉所了解到的大致過程,也基本都大同小異:

不久前的四月之時,蒙古韃靼部突然進犯遼東,鎮守遼東的李如鬆隨即奉命出擊,很快便擊潰了來犯的敵軍。本來一切順利,但在李如鬆之後率騎兵追擊的途中,突然遭遇到數萬敵軍的埋伏,李如鬆本人僅率三千人馬,浴血奮戰中,不幸陣亡。。。而其麾下的三千將士,除了極少數途中掉隊的士卒,幸運地在被敵軍包圍前拚命逃了出來外,其餘將士悉數與李如鬆一同戰死、全軍覆沒。。。

聽完這段簡單而又殘酷的描述,帳內之人也都緊皺眉頭、不免感到十分的惋惜。

而說到這“輕敵冒進、中伏身死”的死因,結合之前李如鬆用兵一貫的風格,以及碧蹄館之戰的先例,在眾人看來,其實倒也算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看來,上回碧蹄館李如鬆幸運地躲過了一劫,但是這一次,上天卻似乎沒有再度眷顧於他。。。

長籲短歎間,眾人也無其他過多要問的。剩下的事情,也無外乎就是等待劉綎召集西路軍各路大小將領的命令,商議具體的進軍之事了。

加上因為李如鬆的突然亡故,眾人也是頗有些心有戚戚、情緒大多有些低落,又見唐衛軒鐵青著臉、始終沉默不語,似乎還未在李如鬆的噩耗中緩過勁兒來,於是,便在程本舉的目光示意下,輕輕地行禮告退,各自回去收拾行當、準備隨時開拔。

眾將離去之時,程本舉又回頭看了看依舊沉默不語、目光無神的唐衛軒,本想說些什麼,但最終也隻是輕輕歎了口氣,隨即便轉身而去了。

此時,帳內除了一言不發、幾乎如木頭人般的唐衛軒外,也就隻剩下了那名左右為難的錦衣衛校尉。眾人告退之時,這校尉不禁有些躊躇,自己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畢竟,還未得到唐衛軒的確認及回複,就這樣回去,也實在難以複命交差,不由得還想再多等一下。但是等到連程本舉都已出帳之後,唐衛軒依舊是沒有什麼反應,這校尉隻好作罷,也準備悄悄告退、等到明日再來請示複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