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的一段日子裏,戰事一時消停了下來。
剛剛在蔚山取得勝利的倭軍方麵,不知為何,也許是因為之前後期補給不利的教訓,並未乘勝進攻,繼續分別駐守在沿海各地構築的倭城之中。並且聽前線斥候的回報,部分倭軍甚至已經撤離了朝鮮,渡海回國休整。
如此一來,原本因為蔚山城一戰失利而人心浮動的前線,又在最初的慌亂後漸漸恢複了平靜。
而在大明這一側,隨著各方戰報陸續送抵京城,可能是張衛乾或者唐衛軒的上書得到了朝廷的重視,很快便罷免了楊鎬的經略之職。但也許其的確是背景深厚、神通廣大,居然暫時並未被問罪,而隻是暫時落得個“聽候核實”的結果。
但至少,楊鎬的離去,算是一定程度上安撫了軍士之心。
與此同時,令士氣更加得以振奮的是,朝廷已開始再度從全國各地陸續調集新一批的數萬援軍,如上回未能趕上戰事的劉綎所部川兵,這一回再度積極響應,據說已經晝夜兼程地在向著前線趕來。除此之外,不僅僅是陸地之上,鑒於海麵上朝鮮水軍經過前番浩劫後短時間內難以恢複的惡劣局勢,朝廷又特別從南方的兩廣調來了一萬餘人的水師,由提督陳璘率領,已沿海路揚帆起航,直奔朝鮮前線而來。
這麼掐指一算,粗略估算這次從各地抽調的水陸援軍總兵力,再加上之前抵達的各部明軍,不久之後,在朝鮮的明軍總兵力就將達到近十萬左右。。。
這還沒有算上協助明軍作戰的朝鮮軍隊。按照這樣計算,倭軍又陸續撤回了一部分守備兵力的情況下,很快,在朝鮮戰場之上,明朝聯軍就將對剩餘的數萬倭軍形成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與此同時,為了支撐這樣大的一支軍隊在千裏之外的朝鮮前線作戰,朝廷所要調撥的軍餉糧草、輜重馬車等難以計數的後勤補給等,也已在調配運轉之中,力保大軍無後顧之虞。
看起來,經過倭國撕毀合約、驅逐明使,重開戰端等一係列變故,不僅使得原本已然太平的朝鮮再度陷入動蕩起伏之中,大明皇帝對於倭國的耐心也是到了極限,再加上前不久蔚山城的潰敗,更使得大明天朝的顏麵受損。為了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朝鮮的倭患,也為了爭回天朝與皇帝因為前番失利而受損的顏麵,必須讓倭國東夷好好見識一下天朝大軍的真正厲害!
即便是一般士卒,此番也能真切地感受到,皇上和朝廷這次真的是不惜下了血本,要用這一戰,奠定日後東洋之外的百年太平,使得倭國世世代代都再也不敢輕易西顧侵犯!
想到這一點,前不久還頗為消沉的眾將士,因為兵力的不斷增加而信心倍增,甚至覺得大軍凱旋班師之日,似乎也已經距離不遠了。。。
不過,讓唐衛軒有些不太明白的是,朝廷肯下如此大的力氣調集這樣多的兵力,打算一錘定音、永久性解決倭軍在朝鮮的威脅,這種情況下,十萬大軍的主將就更顯得尤為重要。但是,這可謂至關重要的新任東征大軍提督的人選,為何還是遲遲沒有任何的消息呢。。。?
莫非。。。
就這樣,在一連數月的漫長等待中,時節漸漸由冬入春、天氣也日漸轉暖。隻是,在這每一日的等待之中,唐衛軒每每耳畔回憶起當初張衛乾所說的那句“戲言”,以及那陰森的笑聲,不免就感到心有餘悸、不寒而栗。就如同骨鯁在喉一般,終日難以釋懷。。。
如此想著,眼前似乎又浮現出張衛乾側過身時那投向自己的意味深長的神秘笑容:難不成,真的會如張衛乾的戲言所說,李如鬆不僅再度無緣此番東征,而且,還會有什麼不幸發生。。。?
雖然唐衛軒覺得這實在有些難以相信,但眼看五月已過、時節由春入夏,糧草輜重以及各部兵力也已基本陸續抵達朝鮮,隻待隨時進軍,而朝廷依舊遲遲沒有任何關於新任提督的任命,也沒有下達關於下一步進攻的命令。同時,李如鬆依然在遼東鎮守,暫時也沒有聽聞任何的異動。在這樣毫無目標的枯燥等待中,更讓唐衛軒隱隱有些擔心,似乎目前的一切都在按照張衛乾那日所說的進行著,而答案揭曉的那一日,已越來越近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唐衛軒心中的陰雲也隨之越來越密,如果真像張衛乾所說的那樣的話,究竟真的隻是其調侃自己的一時戲言,還是說。。。
每當想及此處,唐衛軒不禁更加覺得背心有些微微發涼。。。
這一日,唐衛軒依舊在自己的營帳中沉悶地等待著,望著掛於帳中的一副朝鮮地圖,默默地發著呆。數月以來、前線始終未有較大戰事,除了撰寫家書、整備兵馬、以及研讀程子頤所贈的《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和《長槍法選》三卷書之外,唐衛軒的大多數時間幾乎都是以這樣的獨處而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