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戰-31(一)(2 / 2)

這樣一來,紛紛進逼漢城周邊的倭國各軍團總兵力,就將合計達到八萬人馬以上。雖然分布在一條位於漢城南部的鏈狀地帶上,相互之間各有一定距離。但是這條看似鬆散的攻擊陣勢,如恰如一條張開的鎖鏈一般,有條不紊地逐步縮緊,將位於中央的漢城,如同掐住了對手的喉嚨一般,正在一點點地牢牢勒緊……

不過,雖然圍攻漢城的兵力已經足夠,但是總數達到八萬多人的倭軍,卻也缺乏一個攻打漢城的必要條件。那就是,經過了自釜山出發以來的一路高歌猛進,倭軍隨身所攜帶的糧食給養都已幾乎消耗殆盡。即便是各軍團在一路上通過劫掠獲得了一定的糧食,但在守軍的堅壁清野之下,加上曆經前幾年的戰亂,本就尚未完全恢複生產的沿路各城池、村莊裏,自然也找不到多少的糧食可以補充。

而攻打至少三萬敵軍隊把守的漢城,若沒有足夠半月以上的糧食儲備便貿然攻城的話,無異於是置所有倭軍於險地。

因此,各處的倭軍隻好步步為營地逼近漢城,大部分人馬在各處堅城之中養精蓄銳,一邊派出部分人馬劫掠沿途各城池、村莊中的一切可用之物,一邊也派出小規模的部隊,陸續試探著攻打漢城南麵的最後幾座外圍小城。同時,耐心地等待運載著充足糧食、補給而來的己方水軍前來會師。

但,蹊蹺的是,數萬大軍左等右等,海麵之上卻依舊遲遲不見藤堂高虎等水軍的蹤影……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已比原定計劃晚到了三天的倭國水軍,就仿佛消失了一般,任望眼欲穿的數萬倭軍左等右等,卻依然遲遲沒有出現……

難不成,是海路上遇到了什麼風浪?

依然堅信水軍會運載著充足的給養即將到達的倭軍,不再一味地繼續固步自封,而是紛紛派出了先遣隊,一方麵逐步探查漢城附近的布防情況,一方麵也打算在水軍抵達之前,先攻下漢城外圍的最後幾座小城。

而守軍的反應,也讓倭軍大為驚喜。一旦發現有倭軍的先遣隊靠近到了城池附近、準備攻城。大多數外圍的守軍便極為識趣地主動撤出了城池,退回漢城駐守。

這麼一來,不費吹灰之力,除了個別幾座尚未來得及染指的外圍據點外,漢城外圍的幾乎所有屏障在這等待的短短三日之內便都已蕩然無存。

不過,奇怪的是,到了這個地步,城中的朝鮮君臣依然沒有像當年第一次征伐朝鮮時直接落荒北逃,而駐守城內的明軍也沒有撤退的跡象。隻是靜靜地守在城中,嚴陣以待,似乎並不打算輕易交出漢城……

隨著這些日子中時間的推移,漢城周圍時常會出現倭國的小股人馬,少則數十、幾百,多則上千之眾,似乎根本無視漢城之中的數萬守軍,往來探查、巡視,如入無人之境一般。見明軍龜縮不出,倭軍的士氣更是不斷高漲,隻待水軍和給養一到,再無軍糧之憂的倭國大軍即可發動總攻!

隻是,苦於水軍始終遲遲未到,原本計劃的總攻也被迫一再推遲。因為那些不知何日才能出現的倭國水軍船隊,早已作好各項準備的數萬倭軍不禁越來越焦躁不堪,而與此同時,明軍主力此刻可能正越來越逼近漢城的巨大壓力,也使得眾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層憂慮的陰影。甚至,有越來越多關於明軍主力即將抵達的流言在倭軍士卒中悄然盛行……

這些日子裏,也隻有從釜山走陸路運來的部分糧食,運抵了倭軍前線,不過,由於一路上山路崎嶇,且依然有不少義軍的襲擾,所以經過沿途的各種損失,到達前線之時,也都已所剩不多。不過,有了這些糧食,不甘坐困下去的倭軍,在將領們的謀劃之下,也終於打算準備對漢城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