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最後搞到這個地步,眼看其餘幾路人馬也基本沒有希望了,上次就因實際指揮碧蹄館之戰而名聲大噪的老將小早川隆景,反而變成了大家最後挽回顏麵的救命稻草和希望之星,在當下這幾乎所有各路倭軍都以失利告終的關鍵情況下,被寄予了厚望。
所以,當小早川隆景開始布陣,準備進行此次倭軍圍攻戰的最後一輪進攻時,不僅吸引了不少周圍友軍的目光,更贏得了幾乎所有倭軍將士的鼓舞、聲援之聲。
一時間,鎮定自若的小早川隆景,在成千上萬倭軍的歡呼聲中,竟是一種眾望所歸的氣勢,完全蓋過了宇喜多秀家的風頭。
在後方看著這一幕的宇喜多秀家,眉頭緊緊地皺成了一團,雖然箭頭的傷口依然還在滲著鮮血,但那種皮肉之痛,和胸中這心如刀絞的痛苦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就在宇喜多秀家一旁的石田三成與小西行長,看在眼裏,心中多少也可以體會此時宇喜多秀家胸中那十足的不甘。
二人都知道,其實,宇喜多家和小早川家,多年前就早有淵源。在太閣豐臣秀吉一統日本之前,宇喜多家一直屈居於小早川家之下,而且在某種角度上,宇喜多家甚至可以就算是小早川家的下級或者家臣。可自太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的過程中,由於宇喜多家率先歸順、早一步緊緊追隨太閣殿下,且年輕的宇喜多秀家又被當作了太閣豐臣秀吉的養子,這才使得宇喜多秀家擔任了征朝倭軍名義上的總大將,一下子反而成為了原來一直在自家頭上的小早川隆景的頂頭上司。加上宇喜多秀家年僅二十歲,在作戰經驗、指揮能力上根本比不上大小戰役曆經無數、年已六十的老將小早川隆景,在很多戰略布置、作戰安排上,二人之間的矛盾更是被無限放大。
比如當時平壤失守,明軍長驅南下,兵鋒一時銳不可當,坐守漢城的宇喜多秀家原本覺得明軍不會出兵,沒想到大明不但出動了主力大軍,而且短短兩日就攻克了堅城平壤,立刻慌了神。緊急聽取了各種意見後,便直接下令北麵的各部撤軍,打算收縮集結兵力於漢城,讓出北麵一半的朝鮮。這也意味著,當時正駐守開城的小早川隆景,也要被迫放棄繁華、堅固的朝鮮三都之一——開城。
出於對年輕主將命令的不滿與憤慨,小早川隆景剛開始拒不撤退,堅決主張就在開城一線與明軍決戰。後經其他各大名周旋,才最終被迫也棄守開城。但堅決不肯退到漢城再與明軍決戰。經過一番商議,最終也定下來在碧蹄館此處,進行伏擊,以挫明軍兵鋒,算是一個二人之間的一個折中方案。
而當時碧蹄館之戰的臨場實際指揮,也是由小早川隆景擔任的。所以,雖然宇喜多秀家作為名義上的總大將也坐陣碧蹄館,但最後的功勞,大多還是歸屬於小早川隆景。這樣一來,二人之間的芥蒂,反倒因為碧蹄館之戰勝利,而又變得更深了一些。
因此,當看著幸州守軍已經在倭軍輪番進攻下被不斷削弱、即將筋疲力竭之時,再由休息了大半天、養精蓄銳已久的小早川軍進攻,這不明擺著是把大好的功勞拱手相讓嗎?!
一時間,宇喜多秀家心裏竟然萌生出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
希望守軍這次也可以守住!
但這樣一來,不就等於,此戰倭軍不僅損兵折將,而又徒勞無功嗎?!身為大軍名義上的主將,自己怎麼能這麼想呢?!想到此,宇喜多秀家又為自己的這個想法覺得非常慚愧。
但是,就這麼看著小早川隆景那老家夥再次在自己的麵前建立大功嗎……?!那今日,當著數萬倭軍的麵前,自己的敗績,和小早川隆景的大勝擺在一起,豈不是更讓自己總大將的位置岌岌可危、搖搖欲墜……
退一萬步講,就算太閣殿下依然堅持讓自己保留征朝倭軍總大將的位置,恐怕日後,眾將也根本不會聽從調遣,而將以連戰連勝的小早川隆景的馬首是瞻了……
宇喜多秀家萬般無奈地張望著前方,也不知是該盼著倭軍勝好,還是再次失利好,隻是無力地眺望著,於痛苦的沉默中,等待著上天揭曉答案,盡管,無論是勝是敗,都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