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宇喜多秀家也不想再多談,隻是緊緊地盯著前方的戰事發展,知趣的石田三成與小西行長也就主動告退,打算各自回營。
畢竟,如果小早川隆景此戰一擊成功,那麼破城之時,守軍潰敗,如果可以攔住些殘兵敗將、斬獲些功勞,至少,也總算沒有白來一趟。
不過,當走出營帳、跨上馬背的二人無意間看到小早川隆景選擇的進攻方位時,二人卻又勒住了胯下的坐騎。因為他們看到的,是正在從幸州南側渡江的小早川軍……
居然選了南側?!
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隨即對視了一眼,從彼此的眼中都看出了不解。
要說當初安排進攻方向時,其實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也是有過考慮的。西、北兩側山坡都比較平緩,適合大量兵力展開,最利於進攻。而南側山坡,則過於陡峭,隻要守軍準備些石塊、滾木,借助滾落的力量,就可以給進攻方造成不小的麻煩。所以,雖然名義上把黑田長政安排在了第三序列,但卻是分配的最難進攻的南側。
如今,小早川軍分明可以自由選擇進攻方向,而早年就一直以“智將”著稱的小早川隆景,也不知為何,居然偏偏挑得竟也是南側……
該不會是小早川隆景也不想盡全力,打算隻是應付一下就可以,所以才挑了南側吧……這樣的話,一旦山頭滾木擂石齊下、攻擊受阻,也有了撤退的最好借口。
會是這樣嗎?還是說……一直在後方觀戰的小早川隆景,已經琢磨出了拿下這刺蝟一般的幸州山城的辦法……?!
好奇之下,二人也就不再急著各自回營,而是並排在大軍後側,一起觀戰。都想看一看,這小早川隆景,到底準備怎麼辦?
隻見小早川隆景的數千部隊,通過浮橋,陸續渡過了漢江,在山上山下數萬雙眼睛的注視下,不緊不慢地在幸州南側山腳下重新集結列陣。同時,分出一支人數不太多的先頭部隊,繞到一旁的西側山腳,率先開始向山頭行軍。而南側的主力,卻始終留守原地,似乎根本沒有打算配合著西側那支人馬、一起分頭齊進的意思。
這麼一來,可把漢江南岸觀戰的眾倭軍看得是一頭霧水,這到底是什麼戰術啊……?!
不過,也有眼尖的士卒發現了些有趣之處,西側的那支先頭部隊,除了人手一個盾牌外,幾乎都沒有拿什麼武器,反而鏟子、大錘等工具倒是帶了不少……
而且,更奇怪的是,先頭部隊在西側山坡上的進軍速度也是非常緩慢,每行一段,都挖出不少朝鮮守軍提前埋入壕溝的尖頭木樁。三柱香的功夫後,冒著山頭射下的箭雨,舉著盾牌的先頭部隊終於漸漸靠近了山頭的外側土牆,同時不少士卒的肩頭、或者腋下,也都夾帶著一個個的尖頭木樁。
就在距離山頭還有二、三十步的位置上,這支先頭部隊卻又調轉了方向,改為與外側土牆平行著,向南側山坡行進。
隨著這支小早川家的先頭部隊進入了南側的滾石攻擊範圍,土牆城頭上的不少守軍也立即作好了投擲石塊的準備。
看到此處,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也終於看出了些門道兒。
“原來如此!”小西行長和石田三成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脫口而出。
看了這半天,二人終於弄明白了小早川隆景的戰術意圖:那支先頭部隊繞道西側的目的,就是為了直接縮短守軍石塊的滾落距離,而在這個距離上時,各種滾石根本還沒能來得及充分加速,加上手裏的尖木樁與各種工具的配合,借助楔入地麵的木樁的阻力,就可以將守軍推落的大小石塊直接全部攔在距離外城土牆二十步的距離上!
“高明啊!”雖然也不知這招是否可以奏效,但即便僅僅從這個別出心裁的主意上,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也都忍不住感慨。薑,還是老的辣啊……
後麵的發展,也正如二人的預想一樣。雖然守軍甚至連三人才能合抱過來的巨石也一並推了下來,但也最終有驚無險地被阻擋在了木樁一線。就這樣,等候在南側山腳下的小早川軍主力,幾乎絲毫不受任何影響得,就將戰線順利推進到了距離外牆僅有二十步外的距離上。
後麵的一係列進展,更是如一場輕鬆的演習一般,讓漢江南岸觀戰的眾倭軍目瞪口呆,數排盾牌手推進至外側土牆下,用盾牌搭起了一個直通城頭的攻城“坡道”。這樣一來,守軍最後可以憑靠的那一人多高土牆的高度優勢,也幾乎蕩然無存了……
就這樣,小早川軍幾乎毫無損失得,就如履平地般,輕鬆登上了幸州城外側的土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