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和撚軍等各處亂事被鎮壓下去後,大清帝國的總體局勢發展良好,人心思定,各地爭辦洋務,開礦建廠,中外相安,國內一時間欣欣向榮,頗有“中興”之象。不過,在這平靜當中,卻隱隱有一種不安的氣氛,那就是周邊地區開始出現危機。
最開始時,是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乘著回亂之際,於1865年在新疆妄建“哲德沙爾國”(“哲德沙爾”本是“七城”的意思,指的是被阿古柏侵占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庫車、烏什七座大城),而此時俄國也趁火打劫,以“代中國守土”的名義,悍然出兵侵占了伊犁。所幸的是,左宗棠在鎮壓陝甘回亂後率大軍西進,並於1876年徹底擊敗阿古柏勢力,一舉收複新疆。在清軍的壓力下,俄國被迫與中國就伊犁問題展開談判,後經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曾國藩長子)的努力,被侵占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收回。
與此同時,大清帝國最南邊的藩屬國越南也開始被法國侵擾。19世紀60年代後,法國迫使越南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被迫開港通商,而且南邊三省被割讓給法國。由此,越南開始逐步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一年後,法國又控製了柬埔寨,整個湄公河下遊都落入法國人之手。1867年,法國人再割越南三省,整個越南南部改名為交趾支那,並設立總督進行治理。得寸進尺之下,法國人還不滿足,其將侵略的爪子又伸向了越南北部,並試圖打開中國西南地區的門戶。
1882年後,法國再度加緊蠶食越南並進而威脅廣西邊境,法軍在與中越邊境的劉永福黑旗軍發生衝突後,法國人悍然發動戰爭,並攻占了越南都城順化。1883年,乘著越南阮氏王朝國王阮福時病死、宮廷出現內訌之機,法國人威逼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由此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
在此情況下,清廷按說是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藩屬國維護國內穩定和抵抗外來侵略的,但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大清帝國吃盡了西方列強的苦頭,如今自己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麵對這些如狼似虎的西方列強,清廷即使有心援手,但未免也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限於實力問題,清廷內部對援越抗法問題也出現兩種對立觀點:第一種是主張對法國人采取強硬措施,甚至不惜與之一戰;其理由是,對法國軟弱妥協的話,其他列強也將步法國的後塵,對大清帝國的其他藩屬國心存覬覦之心,到時局麵更加不可收拾,這派觀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左宗棠、張之洞、張佩綸等人。
第二種觀點是主張不卷入法越矛盾漩渦,甚至幹脆放棄越南,如當時的李鴻章就認為,越南對大清早已是離心離德,而且也沒有主動求援;既然如此,倒不如放棄算了。朝議中,恭親王奕訢等人也部分持這種觀點。
在法國迫使越南簽訂《順化條約》後,中國即成為了法國“保護”越南的唯一障礙。為消除這一障礙,法國人於1883年9月提出談判,要求清廷承認法國對整個越南的殖民統治。鑒於對中國西南地區的屏護作用,加上左宗棠、張之洞等主戰派的高聲疾呼,清廷這次一改以往的消極態度,在敦促李鴻章加強和法國談判時,也把軍隊派出鎮南關,表示不惜一戰的決心。
眼見談判訛詐不行,法國人便決定使用武力迫使清廷就範,中法戰爭由此爆發。1884年年初,由於清軍準備不足,其在法軍的猛烈攻擊下全線潰敗,廣西、雲南邊境告急。消息傳到北京後,慈禧太後大為震怒,滿朝文武大感震驚。隨後,這次戰敗的主要責任人廣西巡撫徐延旭和雲南巡撫唐炯均被革職拿問,前者甚至被判為斬監候,發配新疆。為重整旗鼓,鼓舞士氣,清廷又任命了潘鼎新為廣西巡撫、張凱嵩為雲南巡撫,著其立刻部署前方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