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繼承成了一大難題(2 / 2)

正因為如此,當有人提出由溥倫承繼帝位時,很快遭到奕訢、奕劻等人的反對,而慈禧也不同意。事實上,在議事之前,慈禧太後心中早有人選,她也早已料定各王公大臣說不出所以然來,於是便斬釘截鐵地說:“溥字輩既無可立,就不要勉強了。我看,醇親王奕譞的長子今年四歲了,又是至親,我看立他比較合適。”

醇親王奕譞陡然聽到這話,大驚失色下竟然當場倒地暈厥(也不知道是真暈還是假暈)。對於慈禧的這個決定,參加會議的人也大都麵麵相覷,不知所雲。恭親王奕訢見老七奕譞暈倒,便命太監將他扶出。在當事人奕譞以這樣一種戲劇性的方式缺席後,其他人也不好反對,結果奕譞的長子載湉(後來的光緒)就這樣稀裏糊塗地做了皇上。

回頭想想,慈禧的這個決定可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慈禧之所以要立奕譞的長子載湉,除了避免自己變成太皇太後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載湉的母親乃是慈禧的親妹妹,以這種雙重的血緣關係可借以服眾,而且也便於自己從中操縱小皇帝。

但是,載湉和同治是同一輩分的人,從名分上來說存在問題。對此,慈禧早有考慮,那就讓載湉以鹹豐嗣子(變成了同治的弟弟)的名義繼承大統,等他以後生了兒子之後,兒子作為同治的嗣子傳位。通過這一複雜的安排,慈禧便可以皇太後的名義繼續把持皇權。

奕譞的昏厥並沒有影響慈禧下一步的計劃。就在當晚,宮中派出一隊人馬,抬著八抬大轎前往醇親王府接人。據記載,當天晚上“狂風怒號,沙土飛揚,夜間極冷”。就這樣,當時還不滿4歲的小娃娃載湉尚在睡夢之中,便被糊裏糊塗地接到了皇宮之中。載湉醒來後,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變成了大清帝國至高無上的皇帝,他當時的反應是大哭大鬧,因為這裏不是他所熟悉的家(醇親王府)。而且,他身邊也都是一些陌生人,父母、保姆、玩伴,一個都不見了。隨後,他將迎來一個新的“母親”,那就是慈禧太後(其實慈禧應該是載湉的伯母和姨媽)。

傳位既定,年號也隨後擬好,是謂“光緒”,從第二年(1875年)為光緒元年。“光緒”的含義是“纘道光之緒”,也就是說,載湉是繼承道光傳下來的皇位。至此,慈禧和慈安太後也就開始了她們的第二次垂簾聽政。這一次,慈禧再沒有第一次的慌亂了,對於朝政她已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載湉被立為皇帝後,另一個人的命運就十分悲慘了,那就是同治的皇後阿魯特氏。按常理,慈禧太後應該為同治立嗣,但慈禧是將載湉作為鹹豐的嗣子繼承皇位的,皇太後是慈禧而不是阿魯特氏。換句話說,阿魯特氏在宮中的地位十分尷尬,她在同治死後沒有順理成章地變成皇太後,而載湉今後長大後又要有新的皇後,那她夾在中間又算什麼呢?既然她在宮中沒有任何名分,那她也唯有一死了。

慈禧一向不喜歡阿魯特氏,同治死後更是對她恨之入骨。阿魯特氏的父親、狀元崇綺也十分清楚自己女兒在宮中的尷尬處境,於是他上奏慈禧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慈禧見折後冷冷地說:“既然皇後如此悲痛,即可隨大行皇帝去罷!”

據說,阿魯特氏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曾寫了一紙條向父親求助,崇綺接到後忍痛批了一個“死”字,作為答複。阿魯特氏接到答複後萬念俱灰,便在同治死後的第二年吞金自殺,此時離同治的駕崩尚不到百日。受此影響,崇綺也被閑置了近二十年,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