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繼承成了一大難題(1 / 2)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皇帝死了,在古代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很快,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便擺在麵前:同治死前雖已19歲了,但他仍舊無子無女,這就導致了一個棘手的難題——誰來繼承同治留下的皇位?

據野史《十葉野聞》中說,同治臨死前單獨召入了軍機大臣李鴻藻,要對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作出安排。李鴻藻到後,見當時皇後阿魯特氏也在床邊伺候,她見李鴻藻進來,便想起身回避。同治擺擺手說:“不必回避,師傅乃是先帝老臣,你是門生媳婦,我正好有重要的話要說,你不能走開。”

李鴻藻正要給同治叩拜請安,同治說:“師傅快起,現在不是講禮節的時候。”隨後,他拉著李的手說:“師傅,朕怕是不行了!”李鴻藻聽後,忍不住失聲痛哭,皇後也跟著大哭。

同治擦了擦淚,又說:“現在不是哭的時候,”說罷,他扭頭對皇後說,“朕要是死了,必定要立嗣子。你中意何人,現在趕緊說罷。”皇後哽咽著說:“我實在不願居太後之虛名,擁立一小皇帝,這樣恐怕隻會影響江山社稷。”同治說:“既然你有此意,那朕就放心了。”

隨後,同治便對李鴻藻口授遺詔,打算讓貝勒載澍來繼承大統,李鴻藻在禦榻之側就地記錄。詔書寫好後,同治又看了一遍,對李鴻藻說:“甚為妥善,師傅先去休息,明日或許還可一見。”

李鴻藻出宮後,兩腿打戰,倉皇去見慈禧太後,把遺詔交給她。慈禧太後看後,怒不可遏,立刻把同治的遺詔撕個粉碎,一把丟在地上,並喝令李鴻藻趕緊滾出去。當夜,慈禧太後便去見同治,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直是說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同治當晚便駕崩了。

當然,這隻是野史說說而已,同治傳位給載澍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貝勒載澍原本是康熙五世孫奕瞻之子,後來過繼鹹豐的九弟孚郡王奕譓為嗣子。從輩分上來說,同治和載澍是同輩人,而且年齡相仿;更何況,載澍從血緣上來說已經差得比較遠了。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就在同治駕崩的當天晚上,慈禧和慈安太後便在養心殿西暖閣召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親王、郡王、貝勒及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和總管內務府大臣等二十多人,會議的主題毋庸多言,自然是確定皇帝繼承人的問題。

對剛剛喪子的慈禧來說,這個會議雖說悲痛卻又不乏冷靜。既然同治駕崩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她現在要做的,也隻能是盡快確定皇位大統的問題。對於傳統的專製社會而言,此事不決,勢必天下不安甚至天下大亂!

在前任皇帝沒有留下子嗣的情況下,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變得極為棘手。當時第一個要考慮的必須是名分問題,如果名分不對,這名不正言不順,勢必引發極大的混亂。

對於這個問題,當時參加了或者沒參加這個會議的親貴大臣,其實大家都是想同一個問題:誰才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帝位呢?

按正常情況,前任皇帝沒有子嗣,那就應該為他立嗣,這樣帝位就可以繼續傳下去,世係就不會亂。同治當時是“載”字輩,他的下一輩是“溥”字輩,按理應該從“溥”字輩裏挑一個來做他的嗣子,繼承他的皇位。

但大家把“溥”字輩的人捋了一遍後,卻又覺得沒有特別合適的人選。因為當時“溥”字輩的人隻有溥倫一人,而溥倫隻有八個月,年齡太小。當然,這還不是大問題,問題主要出在血緣上。由於溥倫的父親、貝勒載治是由旁支過繼而來的養子而不是奕緯的親生兒子,因此從血緣上不應算是近支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