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這麼打算,同治自然也無二話。他雖然從小不愛讀書,但多年的儒家教育還是讓他明白,儒家真義乃是“孝”字當先,既然慈禧太後喜歡,那順著她的意思就可以了。至少,在孝道問題上可以為國人做一表率嘛!
當然,同治的熱心還不僅僅是出於這個原因。小皇帝親政後,慈禧仍舊多方插手,處處管教,這讓同治感到煩不勝煩。比如每日朝議結束後,同治仍舊要回書房學習,課後還要去見慈禧,而慈禧還會習慣性地詢問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學了什麼東西等,要是做得不對或答得不對,同治難免又挨一頓臭批。打心眼兒裏說,同治也實在不願意自己的母親天天在身邊,如果圓明園修好了,豈不是自由快活了許多!
更讓同治開心的是,他逐漸發現了當皇帝的權力和由此帶來的樂趣,那就是可以借著各種機會逐步擺脫書房和大臣們的監督,如重修圓明園的工程開工後,同治便可以借著視察園工或者監督園工的名義跑出去,甚至就幹脆不回皇宮,乘機在外麵遊玩。開工以後,同治每個月都要出去視察幾天,簡直有些樂不思蜀。
同治以“視察”為名、借以“逃避朝政、荒於學習”的詭計,很快被師傅和大臣們發現了。不久,師傅李鴻藻便借著向慈禧彙報皇帝學習狀況的機會,將同治頻繁出入圓明園工地、並四處遊玩甚至夜不歸宿的事情給捅了上去。李鴻藻還說,自圓明園開工以來,同治經常以政務繁忙為名,進書房的次數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短,幾乎就不讀書了;而且,在上朝時也不太召見大臣,每次召見也不過隨便問幾句,對考察大臣的賢能和政事之得失,毫無體會。聽到這個報告,慈禧這才知道事情已經在起變化。
沒多久,圓明園工程又出了大問題,這就是被同治委以重任、前往采辦木料的李光昭詐騙案發。李光昭原本是個販賣木材茶葉的小商販,後來花錢捐了個“候補知府”銜,當他聽說朝廷要重修圓明園時,便謊稱自己在多個省份購有木材,可以報效。在與內務府的人互相勾結後,李光昭打著“奉旨采運圓明園木值”的旗號,到香港與法國商人簽訂了一份購買三船價值約五萬四千元的木材合同,但他回到北京後,卻向內務府謊報自己購買了價值三十萬元的木材“報效”,實際上李光昭隻付了極少的定金。說白了,他就是想“空手套白狼”。
等到法國人的貨船到天津後,李光昭在內務府那邊沒有拿到現款,他自己又無付款的能力,於是就借口木材尺寸與原議不合,拒絕提貨付款。鬧到最後,洋人就告到法國駐天津領事館,要求清廷扣留李光昭並賠償損失。同治得知後十分生氣,隨後責令李鴻章嚴厲查辦,結果發現了這其中的蹊蹺。
更要命的是,這個李光昭又不懂國際慣例,他私自以“圓明園李監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與法商簽約,險些弄得此案成了外商與“大清皇帝”的訴訟並將要引發一場嚴重的外交糾紛。盡管李光昭後來被革職並定斬監候,但這個事件也令同治臉上無光,由此引發了更多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