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被鐵釘紮傷者一定要在12小時以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因為一旦染上破傷風,治療是非常困難的,據臨床統計,破傷風患者的死亡率在70%~80%之間。
(二)足部起泡的處理方法
當人們穿著新鞋或是太緊的鞋走路,或是進行登山或遠足時,經常發生鞋磨破腳跟或腳上起泡的事情。腳部起泡不僅影響走路,可能還會發生感染,所以要及時進行處理。
(1)當足部被鞋磨得發紅時,應趕快進行預防處理。可在襪子的外麵抹上一層肥皂,在磨紅的部位貼上一塊藥膏,使鞋與皮膚接觸的部分較為平滑,減少摩擦。
(2)足部出現水泡時,可用熱水燙腳幾分鍾後,以碘酒、酒精消毒,然後將一枚針在火上燒烤消毒,後插入泡的基部,將水擠壓出來,再貼上藥膏,以免感染細菌。
(3)如果水泡已被擠破或磨破,就不能用手隨意觸摸患處,同時要換掉不潔的襪子,以免傷口被細菌感染。可在患處塗上碘酒消毒,然後貼上藥膏。
特別提示
要防止足部起泡,最好是將新鞋在家中穿過幾次以後再出門。遠足時要選擇舒適柔軟合腳的鞋襪,並注意休息,不使雙足過於疲勞。
你知道嗎?
創可貼的使用注意事項
創可貼適用於輕度碰傷、挫傷、創傷、切傷等小傷口。使用前將傷口上的泥土、灰塵及其他異物用酒精棉球擦掉,或用溫開水衝洗幹淨。然後撕去創可貼上的塑料薄膜,即露出帶消炎藥的紗布,將紗布對準傷口,用兩端的橡皮膏粘牢即可。
有些人認為創可貼的用法簡單,有了傷口隨便一貼便能治好,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創可貼雖然對小的傷口有治療作用,但不能隨便貼,尤其是在下列情況下不可貼:
一是傷口上有泥土、灰塵、異物等不可貼,應清除這些髒東西後才能貼。
二是傷口較大、出血較多時不可貼,這樣的傷口應到醫院進行縫合、包紮治療。
三是已感染化膿的傷口不可貼,以免阻礙膿液流出,引起傷口擴散。
四是貼創可貼的時間不要過長,貼48小時後應取下來再換新的。若傷口已發白或有分泌物,說明傷口已感染,不適合連續貼用創可貼,應及時找醫生治療。
(三)腳踝扭傷的處理
足部扭傷俗稱“崴腳”,其中又以踝關節(位於小腳與腳之間)扭傷最為常見。當關節被猛烈的外力屈曲超過生理結構的限度時,附著於關節或在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均可能遭受過分的牽扯,甚至發生部分纖維的撕裂,這就是扭傷。
當人們行走在坎坷的道路,上下台階或進行跳躍運動時,很容易因足部猛烈內翻而造成踝關節扭傷。穿著高跟鞋走路不小心時,也易發生這類意外。踝關節或足部其他部位扭傷時,通常會出現疼痛、浮腫等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關節內血腫(關節中出血)或骨折。輕則影響走路,重則導致關節的活動技能惡化而發生運動障礙。所以,發生足部扭傷時,應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冷敷是第一要務,可直接用塑料袋裝冰塊或用冷濕毛巾放置疼痛處,以降低發炎反應並可有效止痛。
冰敷可每2小時做15分鍾,至腫脹不再繼續增加為止。用彈性繃帶自腳趾近端開始壓迫包紮,可防止出血、腫脹繼續增加。也可將足部用軟墊、衣服等物品墊高,這樣可以減輕浮腫現象的發生。
切記不要施予不當的推拿和按摩,可能反而加重發炎反應。可考慮暫時使用腋下拐杖,以避免走路時足部不當受力,影響複原或再次扭傷。休息時,盡可能把腳抬高,可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踝部腫脹。此外也應立即就醫,以排除合並韌帶斷裂、骨折等可能性。
特別提示
腳踝扭傷的預防
平時在走路、上下樓梯和運動時,要注意保持身體的重心,避免踩空和摔倒。同學們最好不要穿有跟的鞋,以保證行走的安全和利於身體的發育。場地、鞋子的不當選擇、甚至足部的異常構造(如扁平足)都可引起足踝扭傷。而受傷過的足部,更需加強訓練其柔軟度、肌力及本體平感,才能防止再次的傷害!
八、肘關節脫位的處理
在全身各關節脫位中,肘關節脫位最為多見。常見於未成年人,因受到間接暴力傷害所致。例如突然跌倒時上肢外展、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向上傳遞,肱骨前下端受身體重力作用突破薄的關節囊前壁,向前移動,導致肘關節脫位。受傷後患者表現為肘關節腫脹、疼痛、畸形明顯,前臂縮短,肘關節周徑增粗,肘前方可摸到肱骨遠端,肘後可觸到尺骨鷹嘴,肘關節彈性固定於半伸位。
急救措施
發生肘關節脫位時,如果跟前無救助者,傷員本人根據肘關節的傷情判斷是關節脫位,不要強行將處於半伸位的傷肢拉直,以免引起更大的損傷。可用健側手臂解開衣扣,將衣襟從下向上兜住傷肢前臂,係在領口上,使傷肢肘關節呈半屈曲位固定在前胸部,再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特別提示
預防肘關節脫位
平時在運動時,如果身子傾倒而手或肘關節先著地,最容易引起肩關節脫位。兩人相互拉扯手臂時,也容易發生手肘脫位。跌倒或從高處落下,都能引發關節脫位。所以平時在運動或玩耍時,要注意防止關節部位被撞被擊。
九、骨折的自我急救
骨折,指人體的骨骼部分或者完全斷裂,大多數骨折是因受到強力的衝擊造成的。發生骨折後,骨折部位有疼痛感,並伴有腫脹、瘀血和變形,人的活動受到限製,無法負重,嚴重的還會出現出血、休克、感染、內髒損傷等。骨折發生後,尤其是合並有嚴重創傷的骨折,必須得到及時、有效的專業救護。如條件不具備,患者應迅速進行現場自我急救,以減輕自身的痛苦,保證自身的生命安全,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自我急救的措施主要有:
(1)止血 對開放性骨折,出現大出血者,應及時進行止血,可根據具體情況,應用壓迫、加壓包紮或止血帶等方法。
(2)保護傷口 傷口表麵有明顯異物可以取掉,然後用清潔的布類覆蓋包紮傷口。對外露的骨折端,不要還納,以免將汙染物帶入深層,但要進行保護性包紮。
(3)傷肢固定 傷肢的及時固定,可減輕疼痛,避免造成對神經、血管的損傷。固定材料可就地取材,使用木板、樹枝等,如無物可用,可將受傷的上肢固定於胸壁,下肢固定於健側。
力所能及的自我救治完成後,應設法盡快與醫療機構取得聯係,以求獲得進一步妥善的治療。
補充知識
掉進冰窟窿裏怎麼辦?
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滑冰時或在冰麵上行走,萬一冰麵破裂,就有可能掉進冰窟之中。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應當怎麼辦呢?
1.不要驚慌,保持鎮定,要大聲呼救,爭取他人相救。
2.應當用腳踩冰,使身體盡量上浮,保持頭部露出水麵。
3.不要亂撲亂打,這樣會使冰麵破裂加大。要鎮靜觀察,尋找冰麵較厚、裂紋小的地點脫險。此時,身體應盡量靠近冰麵邊緣,雙手伏在冰麵上,雙足打水,使身體上浮,全身呈伏臥姿式。
4.雙臂向前伸張,增加全身接觸冰麵的麵積,一點一點爬行,使身體逐漸遠離冰窟。
5.離開冰窟口,千萬不要立即站立,要臥在冰麵上,用滾動式爬行的方式到岸邊再上岸,以防冰麵再次破裂。
6.年齡較小的同學發現有人遇險,不可貿然去救,應高聲呼喊成年人相助。在緊急的情況下,救人的正確方法是將木棍、繩索等伸給落水者,自己應趴在冰麵上進行營救,要防止營救他人時冰麵破裂致使自己落水。
思考題
如何預防被狗咬傷?被狗咬傷後應怎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