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欲擒故縱,巧妙設局(1)(1 / 3)

72奸詐之人深諳“藏心”之術

狡兔三窟,狡詐之徒有一箭三雕之功,這就叫設局。奸詐之人通過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都很會設局。設局本領的大小,直接決定其成敗。王莽就是一個設局高手,其本領表現在一個“藏”字上。

貪小便宜吃大虧這個道理王莽是深知的,所以,他在麵對利益的時候,總是會反複推讓,並且對於自己的親信和下屬他總是把一些利益毫不猶豫地分給他們。他對元後說,鑒於以前哀帝的外戚丁氏、傅氏奢侈的教訓,太後要在衣食的方麵注意節約,為天下人民做示範。王莽自己上書,表示願意拿出100萬錢,獻出田地30公頃,交給大司農用於賑濟貧民。其他官員也都效法,又捐錢又獻地。

然後,王莽又帶領百官向元後上奏,歌功頌德一番,並且“願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遵帝王之常服,複太官之法膳,使臣子各得盡歡心,備共養”。就是勸元後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不要太累了。

如果是遇到水災、旱災,王莽就食素,親信就向元後彙報,於是,元後就下詔勸王莽說:“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熟),公勤於職,以時食肉,愛身為國。”勸王莽多吃肉,愛護身體,為了國家。元後詔中有一句“國奢則視之以儉”,這是很深刻的。國家有奢侈的風氣,作為元首要用節儉的行為來向國人示範,表示崇尚節儉。要知道,身教重於言教,提倡什麼,隻在口頭上宣傳還不夠,最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行為來宣傳,元首就是全國人學習的榜樣。西漢奢侈之風相當盛行,所以,王莽的節儉行動大得人心。王莽以節儉來引導人民,百官也積極捐錢、獻地,社會風氣有了明顯的好轉。

當把國內的事情基本解決完了之後,王莽又把功夫下到了外交方麵。首先,他用重禮收買匈奴單於,讓他說中國的好話,又讓王昭君的女兒來侍候元後。給元後的印象是,王莽不但能治理好國內,在外交方麵也很成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王莽想到了另一條長久之計:“欲以女配帝為皇後,以固其權。”為了鞏固自己的有能力,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當皇後。

王莽提出,皇帝9歲即位,過了3年,已經12歲,考論《五經》,12歲正是娶親的年齡,應該及時娶親,增加子孫的數量。娶什麼條件的女人呢?王莽的原話是:“博采二王後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長安者適子女。”博采指從廣大範圍裏去挑選。古代一個新王朝建立後,就封前兩朝王族的後裔為諸侯國君,就叫二王。如周朝建立時封夏禹的後裔於杞,封商湯的後裔於宋。二王後,就是指二王的後裔。周公、孔子以及世代為列侯在長安居住的嫡生女兒。說是“博采”,二王後、周公、孔子、世代為列侯,這種家庭有限。又是在長安居住的,還是正妻生的適齡女兒。加上這三個條件,可供選擇的範圍大大縮小了。

乍看起來,王莽列出這些條件似乎無可非議,其實,他是按他女兒的實際情況來提這些標準的。這叫土政策。前代沒有這種規定,景帝王皇後,父王仲,槐裏人,並非名門之後。武帝衛皇後,是個歌女,並非聖賢之後,也不是名門望族,隻是她當皇後以後,衛青才立功封侯。她姐姐的兒子霍去病也因軍功封冠軍侯。昭帝上官皇後,祖父是上官桀,漢武帝時曾任羽林期門郎,後逐漸升遷。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要將才6歲的女兒嫁給8歲的漢昭帝,托了外人辦這事時說道:“漢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常常以列侯的女兒嫁給皇帝。照此先例,王莽時列侯多得很,那麼王莽的女兒在眾多女子的競爭中是否能奪魁,實在沒有把握。因此,王莽為了保證女兒競爭勝利,就提出了一係列苛刻條件,這樣一來,使諸多列侯的姑娘就沒有了競爭的機會。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有關部門上報候選美女很多是王氏家族的,完全符合候選條件。“王氏親屬,候者凡十人”,再加上“三世據權,五將秉政”,自然有很多姑娘合格候選。這時王莽又提出:“身亡德,子材下,不宜與眾女並采。”意思是說,我自己的道德比較差,女兒的材質也低下,不應該跟那些女子一起參加競爭。表麵意思是自動退出競爭,讓給別人。元後以為他是誠心誠意的,就下詔宣布所有王家的姑娘都退出競爭。當時,王莽是“安漢公”,位極人臣,在官民的心目中,是“德高望重”的社稷臣,是忠臣宗。

皇帝要立後時,卻要把王莽女兒參加競爭的權利取消掉,這個消息一時轟動上下,反映強烈,公卿大夫跑到朝廷上論理。庶民、諸生、郎吏這些下層人每天有千把人上書朝廷。都說:“願得公(安漢公)女為天下母。”王莽還派遣長史到各方麵去做工作,勸諸公卿、諸生不要上書。結果,上書的人反而更多了。

經過王莽反複刺激的作用,元後被激蕩起來的形勢所迫,就隻好收回成命,根據公卿的意見,把王莽的女兒列入候選對象。結果,王氏家族其他姑娘全被排除在外。王莽一退,排除了一大批競爭對手。

在那種氣氛下,王莽雖說要“博選眾女”,大家也不同意。王莽又說要讓人看看女兒,元後派長樂少府、宗正、尚書令等去看王莽女兒,回來彙報說:“公(安漢公)女漸漬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就是說品德好,長相好,可以當皇後。這種見麵也隻是形式,誰知道她的品德如何?誰敢說她長相不美?元後又派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廟,向漢朝列祖列宗請示,並進行占卜,結果是“康強”、“逢吉”,都是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