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通對項梁說:“秦始皇死了,群雄並起,天意要滅秦。我有意趁機起義,你看怎麼樣?”
這話正中項梁下懷,於是表示願助殷通一臂之力,並商量再把當時一個很著名的英雄桓楚找來一起幹。
項梁說:“可惜我不知道桓楚的下落。因為他犯了罪,已逃往他鄉。不過,我的侄兒項羽也許知道,我明天把他帶來,您親自問他好了。”
第二天,項梁囑項羽帶劍隨行,前往殷通的住處,項梁向項羽交待幾句,項羽惟命是從。項梁見了殷通,聲稱侄兒已經帶到,聽候太守召見。
殷通便要左右帶項羽進來。隻見那項羽昂首闊步,進入衙內,殷通見項羽氣宇軒昂,心中好不歡喜,對項梁說:“果然是一位壯士,真不愧是項君令侄。”隨後,便同項羽講起找桓楚的事情。
項梁趁著殷通說話時,低聲對項羽說:“可以行動了。”
說時遲,那時快,隻看見項羽抽出佩劍,一個箭步上前,“嗖”的一聲,殷通的頭顱便鏗然落於地上。
就這樣項梁取代了殷通,當上了會稽太守。項羽統率八千精兵舉旗起義。從此之後起義隊伍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可以和劉邦的起義隊伍爭霸天下的一股勢力。
21“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敵人。我們不得不提防身邊的一些心懷不軌的人,他們往往有“恩”於你,其實這全是虛情假意。他們對你的了解最多,一旦時機成熟,他們便想方設法抓住你的把柄,對你加以陷害。
齊人孫賓和魏人龐涓結為兄弟,兩人一起跟隨鬼穀子學習兵法。過了三年之後,龐涓聽說魏國正在廣納賢良,訪求將相,就想下山去魏國謀取差事,鬼穀子也欣然放行。在下山之前,龐涓對孫賓臏說:“我們作為兄弟之交,如果他日我能夠在魏國有所成就,一定會向魏王推薦你。”孫賓一聽此話,頓時感激萬分,當下與龐涓拜別。孫賓回到山上之後,鬼穀子又傳給了孫賓《孫子兵法》十三篇。
龐涓來到了魏國之後,拜見魏惠王,盡述自己所學,有時甚至不惜誇誇其談。魏惠王聽了他的講述,認為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就拜他為元帥,同時讓他身兼軍師之職。之後,龐涓就終日訓練士兵,先後戰勝了衛、宋等小國。宋、魯、衛、鄭等國的國君也相繼來魏朝拜,見到這種情況,龐涓便自以為立下了蓋世奇功。
當時著名遊俠墨翟遊曆名山,來探訪舊友鬼穀子,對於孫賓的學識甚為欣賞,卻奇怪他為什麼不下山去建立一番事業。孫賓就告訴了墨翟自己和龐涓的約定。墨翟自告奮勇地說:“先讓我去探一探龐涓的意思。”
墨翟來到魏國之後去會見了龐涓,在和龐涓交談的時候,隻見龐涓誇誇其談,自以為是,就知道他沒有引薦孫賓的念頭,認定此人不可信,於是,他便直接去拜見魏惠王。魏惠王與墨翟交談後,非常賞識墨翟的才能,想把他留下來,但墨翟卻推辭說:“我是一個山野之人,沒什麼本事,但有一個人叫孫賓,是孫武的後代,有大將之才,師從鬼穀子,你為什麼不用他呢?”
魏王問:“他和龐涓都師從鬼穀子,哪一個更好呢?”
墨翟說:“孫賓獨得孫子秘傳,天下無敵,就不要說龐涓了。”
墨翟走後,魏王召來龐涓,問:“聽說你有一個師弟叫孫賓,獨得孫子秘傳,天下無敵,你為什麼不給我引薦呢?”
龐涓對答道:“我不是不知道孫賓的才能,隻是他是齊人,家人都在齊國。如果在魏國做官,必然會偏向齊國。所以我不敢向你推薦他。”
魏王說:“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我是那種隻用本國之人的國君嗎?”
龐涓隻好說:“那我把他請來吧!”但心裏卻想:如今魏國的兵權控製在我一個人手中,若孫賓來了,必然會奪寵。既然魏王有命,那也不能不依,隻有等他來了,再害他。於是修書一封,命人帶給孫賓。孫賓看了信十分高興,便告別鬼穀子去魏國了。臨行之時,老師鬼穀子將孫賓改名為孫臏。
孫臏見到龐涓,立刻感謝他的引薦之恩。龐涓把他帶到了魏王跟前。一交談,魏王發現他果然滿腹經綸,十分高興,便對龐涓說:“寡人想封孫先生為副軍師,與你共掌兵權,你的意思怎麼樣?”
龐涓說:“臣與孫臏同窗結義,他是我的兄長,豈能居於我之下。不如先拜為客卿,等有了功績,我自當讓位,甘居其下。”魏王便依他所言,拜孫臏為客卿。客卿就是不以臣子對待,外表看上去地位崇高,但實際上沒有什麼權力。
從此,孫臏與龐涓就有了密切的來往。龐涓心想,孫臏既然得了秘傳,卻沒有見其吐露半個字,我還是暗中試探一下為好。於是便設下宴席,詢問兵法,發現很多都是他所不知道的,便問:“這就是《孫子兵法》上的嗎?”
孫臏回答說:“是的。”
龐涓說:“當年老師也教我了,隻是已經忘了,可以給我看看嗎?”
孫臏說:“老師隻給我看了三天,不過大致內容倒也還記得。”
龐涓隻得暫時作罷,龐涓見孫臏的所學和才識都高於自己,更是狠下心來要除他,龐涓見孫臏本性純樸,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便把矛頭指向了他的身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