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鬥轉,那七月的夜晚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夜帷初降時,往日幽渺渾涵的銀河已變得澄澈璀璨,偏東的織女星此時也分外高朗明亮,與牛郎星(河鼓星)遙遙相對,熠熠生輝。這一恒定的自然天象在古人麵前無疑展示出一個未知的世界,而未知的世界正是想象長轡揮騁的天地,於是人們以生活經驗和繾綣深情,編織出一個七夕的美麗神話——
相傳古時有個孤兒父母早逝,依靠哥嫂為生,嫂嫂為人狠毒刻薄,孤兒受盡了虐待,後來哥嫂索性隻分給他一條老牛,讓他自立門戶,他終年與老牛相伴為生,人們便稱呼他為“牛郎”。
可巧,那頭老牛是天神下凡。有一天老牛對牛郎說話了。他告訴牛郎,某日,天上的織女將和諸仙女下凡洗澡。老牛教牛郎到時藏起織女的衣服,求娶織女為妻。牛郎依老牛所教,果然使織女留在人間,結為伉儷,從此男耕女織,魚水相諧。第三年七月七日生下了一對兒女金哥玉妹,生活更加幸福美滿。織女還教會了家家戶戶養蠶織布。這一切老牛都看在眼裏,但它心通神明,料得天帝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再將織女抓回天庭,於是在臨死前吩咐牛郎剝下它的皮,在急難時披在身上必有所助。
老牛的話不幸言中。原來這織女正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當天帝查明織女私自下凡,激怒不已,命令派神將織女押回。天神下凡時恰好牛郎不在家,於是抓住織女即回到天上。牛郎知道後,趕緊披上牛皮,挑上金哥玉妹騰空而起,直追織女。眼看就差不多遠,可王母娘娘看得真切,用金簪照腳下輕輕一劃,霎時間一條銀河橫在牛郎麵前,波濤翻湧使牛郎插翅難越,夫妻雙雙隻能對河興歎飲泣。天長日久,終於感動了天帝,特允他們七月七日這天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
這一神奇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極廣,美則美矣,但七夕節的起源終究煙波微茫,後世人對本事故實多所置疑。杜甫《牽牛織女》詩說:“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神光竟難候,此事終朦朧。”周密《癸辛雜識》則直截了當地說:“渡河乞巧之事,多出於詩人及世俗不根之論,何可盡據!”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作為“用來照管家務的一種物件”(《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在感情生活領域中受到種種束縛,婚前異性間的交往就有太多的障礙,婚後夫妻間的接觸也難免受到種種因素的幹擾、影響而長久睽隔。因而需要寄托的感情便成了牛郎織女故事愈益精致化、理想化的基礎。清代女詩人吳綃《七夕》詩傳達了這種幽微的女性心理:
星光曆曆漢悠悠,悵望雙星獨倚樓。
莫謂人間多別恨,便疑天上有離愁。
那天上牛郎織女的悠悠離愁,實在是現世生活中男女無端別恨的映照,那一年一度的鵲橋會,也正表達了封建專製社會中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正因為如此,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牛郎織女的傳說成為最易傳播的文化因子。以《詩經·穀風·大東》為肇端,曆代詩人們盡情為之謳歌、詠歎;以西漢昆明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的石刻為摹本,曆代的美術家精心地雕繪其動人心弦的形象;還有許多的藝術家將這一傳說故事說唱於勾欄瓦肆;後代民間建廟立祠,更累祀不絕。
長期以來七夕有一係列的民俗活動,因其主要參與者是女子,故七夕被看成一個重要的“女兒節”,七夕的文化意義就是通過具體的婦女民俗活動而傳播的。
最使女子們激動的是觀看“鵲橋會”。唐韓鄂《歲華紀麗》引《風俗通》雲:“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在漢代七夕之夜,婦女們便走出家門欣賞“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美妙情景。相傳竇太後少年時是個癩痢禿頭,為家人所不齒,每遇七夕,家人都去看織女星,獨不許她出去看,令其守家,而偏偏織女之光直射家中,成為她日後成為皇後的吉兆。這顯然是荒唐不經之論,但也可隱約看出織女之光的神聖。東漢崔寔《四民月令》雲:“七月七日,曝經書,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氣,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耀五色,以此為征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據此可知,漢時七夕人們守夜而觀,直看到銀河升騰起五彩氤氳,遙拜牛女星神,私禱乞願完畢乃止。《夢粱錄》卷四記載南宋時七夕之夜,杭州“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鬥列拜”。七夕觀天的活動在高樓華院中始終籠罩著神秘、肅穆的氣氛,倒是鄉間小兒女無拘無束,他們鑽到豆棚架下仰望深邃幽邈的蒼穹。據說,在那裏最看得清滿天喜鵲撲向天河,互相銜著尾巴,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的動人情景了,而且隻要凝神諦聽,還能聽到牛郎織女親密的絮語。
乞巧是七夕之夜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漢代乞巧是乞願的內容之一,《西京雜記》即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的記載。而曆經幾個世紀以後,乞巧幾乎成為最主要的祈祥內容了。宗懍《荊楚歲時記》載錄南朝乞巧活動比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