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一千零九次拒絕01(1 / 2)

第一章 成功者與失敗者 隻要一點點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一首《離騷》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千年前毅然投身汨羅江的你是否曾有過一絲的猶豫?學識淵博,為民請命的你終究還是被流放,“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忽反顧以遊目兮,將往觀乎四荒……”這優雅的詩文沒有讓楚王醒悟,卻響徹華夏大地幾千年。

曾經,你也是楚王的寵臣,主張舉賢任能,可惜終是應了那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楚國國力略有增強你便被楚王棄之如敝,流放漢北。隻要你稍微軟弱,便可以在楚宮中安然度過半生榮華,可是你終究選擇了為民請命。縱然如此,你仍舊選擇堅持,無情地被流放到江南,終於無力回天,選擇了滔滔汨羅江作為最後的歸宿,何等可歌可泣。

你是山閭大夫屈原,從此華夏子孫為了祭奠你,有了著名的端午節,綿延千百年,經久不衰,曆久彌新……

曆史上還有一位以毅力流傳千古的君王——勾踐。勾踐曾敗於吳王夫差手下,從此日日臥於薪草之上,飯前不忘嚐苦膽之味,以求勿忘國恥。堂堂一國之君,忍辱負重數十載,其間屈辱可想而知。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吳國在稱霸後漸漸安於享樂,而相反的,越國厲兵秣馬,隻求一雪前恥。時間緩緩流逝,終於,公元前473年,越國大仇得報,越王勾踐稱霸,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史學大家司馬遷是一位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隻是出於正義,為李陵說了一句話,卻慘遭腐刑。很多時候,選擇死亡是一條輕鬆的路,可是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遺願,沒有退縮,幾十載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那後世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鴻篇巨製《史記》。開創了紀傳體的先河,那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的是從炎黃神話時期到他所生存的西漢前後超過3 000年間的曆史,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

其實很多事都很簡單,但是如果讓你無數次地重複,難度便會成幾何倍數提高。真正的困難在於——堅持。想放棄的時候,想想自己為什麼走到今天,或許一切會明朗很多。

屈原、勾踐、司馬遷,一個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譜寫了曆史上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神話。他們的堅持,是無奈,還是執念?我們不得而知。唯一能確定的是他們都是為夢想不斷付出的人。屈原雖未得善終,他的事跡早已流傳了華夏大地千百年;勾踐臥薪嚐膽,也已成為小學生作文常用的典故;司馬遷多年忍辱負重,鑄就《史記》。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努力,千百年後仍被後人讚頌。我們或許不會這樣成功,或許不會青史留名,可是我們堅持,為的乃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