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小偷,不偷東西,不偷錢財,竟然專偷起自己媽媽的愛來。試想哪個小偷如果家財萬貫還能去偷嗎?以此推理,如果不缺媽媽的愛,這些專偷媽媽愛的孩子又怎能去偷?可憐這些整天生活在沒有母愛關懷的環境裏成長的孩子們,他們的稚嫩的心靈是在遭受一種怎樣的摧殘。
這些專偷媽媽愛的孩子們無非生活在這麼兩個情況的家庭,一種情況是工作狂媽媽太忙,無法給他母愛太多,另一種情況就是離婚家庭,直接就無法獲得母愛。不論哪種情況都是對母愛的嚴重缺失。這種母愛得不到需求,隻好通過偷來獲得他本該得到的母愛。
其實這種偷,分析起來也是一種本能。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茨就曾在小鵝身上做過實驗。小鵝被孵出後,天生有一種跟隨第一眼看到的動物走的本能。它第一眼看到的是母鵝就跟著母鵝走,當然它看見別的動物也跟著別的動物走。
我們稱上述現象為小鵝的“母親印刻”。這種“印刻”隻在一定的時期發生,這一段時期,我們稱之為認母的“關鍵期”。所以孩子也一樣,也有這樣的認母時期,依戀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媽媽們不在自己孩子的身邊,孩子也隻能偷偷跟著別人的愛走了。當錯過了這個時期,媽媽再來愛也晚了。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母愛,勝於食物。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幼猴做了兩個人造母親,其中一個有奶水,另一個沒有奶水。有奶水的母親是用冰冷的鐵架搭建的,而沒奶水的母親身上包著厚厚的絨毛。大家肯定認為小猴子會喜愛有奶水的母親。但哈洛的實驗推翻了人們想法,小猴子隻是在饑餓難當的時候,才不得已地跳到有奶水的鐵母親身上,急速吃完便立即返回沒有奶水、卻有厚厚的溫暖絨毛的母親身上,一直依偎著它,像依偎著真正的母親一樣戀戀不舍。別以為你給孩子金錢,滿足了他一切的物質需求就給了他愛,看看這隻實驗中的猴子你就能知道答案了。
我有一個同事,她和她老公都上班,自己的公婆又年老體邁,所以她把孩子寄養在孩子她姑媽那裏。這孩子當時走的時候也就三歲左右,母子哭的也是生離死別的樣子。一年後,我這位同事就回去看孩子,誰知孩子一看她媽媽回來了竟一下跑到她姑媽懷裏不下來,她媽媽去抱她,她哭著不依,緊緊拽著她姑媽的衣服,似乎怕媽媽把她姑媽搶跑了似的,弄得她好不尷尬,當時眼淚就嘩嘩地流了下來。再偷偷看看那孩子,又緊緊盯著媽媽,生怕媽媽走了似的。
是啊,對孩子來講她心裏是多麼渴望母愛的,看她依偎在她姑媽懷裏不下來就知道了,但這母愛她得不到需求,也就隻有依戀和她生活的姑媽了,期望從姑媽這偷一點母親的愛。她姑媽還有一個孩子,據她姑媽講,當她抱她孩子的時候,她就不願意而哭鬧,甚至開始敵視她的孩子,可見母愛的缺乏對她的打擊有多麼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