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孩子都會犯錯。而孩子犯錯之後,很多媽媽教育的通用方法就是“懲罰”,即省時又省力。可是,反過來問一下自己,難道我們真就喜歡對著自己的孩子發脾氣、“懲罰”孩子嗎?我想不是的,很多時候,隻是因為我們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高“招”能夠管住孩子。
然而,不知媽媽是否想過,“懲罰”帶給孩子的除了自卑、自憐,讓孩子表麵對我們很畏懼以外,是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收獲的。因為在責罵和“懲罰”之下,孩子的內心不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反省。也有些媽媽對孩子的錯誤在輕描淡寫的責罵之後,自作主張幫孩子改過就沒了下文。這樣做同樣不會引起孩子對自己過錯的反思,也更談不上改過。
其實,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從心裏真正反思,然後用行動去改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體驗一下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孩子在承受後果的同時,會引起孩子自我悔改的心理,有助於讓孩子自覺地想辦法去彌補自己的過錯。
妍珊是我大學同學,畢業之後直接去了上海的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沒過多長時間她就變成了一個幸福的妻子和慈愛的母親,每個星期我們都會聯係一次,基本每次通話,她都會提起她兒子小傑。
有一次,妍珊和我又聊到孩子的話題,“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一點不懂事,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真是不能理解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苦心,罵他還不是為了他好啊。”我知道妍珊的脾氣暴躁,根據以前她給我講孩子的事情,我估計她這次又罵了小傑一頓。“那你告訴我,小傑又做了什麼事啊,讓你這麼不開心。”於是妍珊說起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周末那天,妍珊帶著小傑去商場買些日常用品,因為經常會購到偽劣物品,所以妍姍就對商品的名字和生產日期看得仔細了點。誰知道等妍姍抬起頭,想要拉著孩子去別的區域時,突然發現小傑不見了。於是妍姍急忙在貨架之間找尋,嘴裏不斷喊著小傑的名字,問了很多人都沒有結果,一直過了半個小時也沒有找到。最後不得不求助保安,使用商場裏的廣播尋人。還好,妍姍在商場門口總算找到了小傑。當時連急帶氣,見了孩子的麵什麼也沒說,就往孩子的屁股上亂打一通,一邊打還一邊責罵“讓你亂跑,讓你亂跑……”回來後,孩子就開始和她冷戰了。
聽完之後,我對妍珊說:“其實,這次是怪你,不論怎麼樣你都不應該打他。孩子總會閑不住的,你一個人在那裏挑選商品,讓孩子幹什麼?他們現在正是好玩的年齡,當然你有你的理由,關鍵是即使你打了他,他就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嗎?或許他隻會對你產生一種抗拒心理,要不然你們現在也不會有冷戰啊。說實話,妍姍,你的脾氣是該改改了,想要更好地教育孩子,就要讓孩子去體驗由於自己的錯誤行為所導致的後果,讓他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他才會反思,才會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