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生活態度矛盾型媽媽(1 / 2)

生活本是一個矛盾演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也不免處於矛盾的糾結中。特別是現在的經濟社會中,職業媽媽一般都有經濟上的壓力,她們一邊要承擔著繁忙的工作,一邊又要照顧孩子。所以對孩子依戀的需要有時能滿足,而有的時候則迫於無奈忍痛“割愛”,加之重壓下的媽媽,自己情緒也難以穩定,時而不免冷淡煩躁,時而對孩子又嗬護有加。這類媽媽對生活態度表現的矛盾也常令孩子無所適從。

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說的:“如今的孩子們在成長中承受著許多矛盾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化。”我很讚同這句話。

其實,看看我們身邊的媽媽和孩子,這樣的問題確實隨處可見:許多媽媽一邊給孩子講“粒粒皆辛苦”,一邊卻隨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邊給孩子講“孔融讓梨”,一邊卻爭先恐後地擠車搶座位;一邊告誡孩子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一邊卻又背後對老師評頭論足……諸如此類的矛盾行為比比皆是。加之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明顯改善,使媽媽們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她們從情感上是願意為其奉獻一切的。但在另一方麵,媽媽卻又希望孩子要多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大講艱苦樸素的大道理。還有許多媽媽對孩子的要求,幾乎有求必應,可換來的結果是,孩子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甚至走入極端。

還有媽媽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還小,他們身上的許多缺點都被看成了一種天真的表現,對孩子的缺點錯誤聽之任之,不加任何管束。而在另一方麵,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憑借自己的家長“權威”,去過分幹涉孩子的生活,在許多媽媽眼中,孩子永遠都隻是自己的附屬品,她們不願意或不善於讓孩子取得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權利和人格。

同時,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媽媽們都對孩子的考試成績特別關心,渴望孩子成才,於是為孩子製定了“宏偉”的發展計劃。如果媽媽的這種選擇,符合孩子的誌趣,那當然是好事。可事實卻是許多媽媽的“發展”計劃違背孩子誌願,這種“發展”實際上是“限製”了孩子的發展。坦然地說,生活在這個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國度裏,孩子不知是幸福還是痛苦,反正媽媽們是夠矛盾的。

同事賴小雅的兒子五歲了,她比較注重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於是常常鼓勵兒子去找小朋友玩,鼓勵兒子參加多種活動。可是沒過多久兒子不但跟小朋友學會了打架,還學會了罵人。小雅說從知道兒子會打架罵人開始她基本上就不讓孩子出去玩了,還是覺得關在家裏讓兒子一個人乖乖地玩安心。當兒子仰著小腦袋問:“媽媽你不是說小朋友應該和小朋友一起玩的嗎?現在為什麼又不讓我去了?”一句話問的小雅不知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