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孩子沒有要求,而是在孩子知道要求之前,媽媽就已經滿足他了。比如,在防止他們跌倒之外,媽媽更加在意如何幫助他們免於承擔壓力;如果孩子完不成拚圖,擔心他受挫,媽媽會不停地安慰說“這個太難了,你已經很棒了”;孩子在小朋友中不拔尖,媽媽就會創造“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的機會讓他獲得成就感。
可以說,取悅型媽媽對孩子的保護已經由身體觸及心靈。但是,她們幾乎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做法無異於嬌慣,隻不過它們更加隱蔽,但同樣剝奪了孩子承擔壓力的能力。更嚴重的是孩子可能也會模仿大人去取悅他人,他們盡可能表現自己可愛、善良、討人喜歡的一麵期望得到稱讚。心理學家認為,在把孩子當成感情的安慰者的情況下,孩子的感情會相對匱乏,在“努力讓別人高興”的心理驅動力會較強,會對他人的“不認可”有本能的恐懼,尤其害怕那些有地位、可信賴的人對自己“不悅”。
其實追求讚賞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人們通過獲得讚賞而提高地位,並感到自己被認可被接納。但是如果過分在意,為沒有得到認可過於難過、自責,就會產生心理問題了。因為,這會使個人的行為著重於滿足別人而不是自己,將別人的肯定或否定當成對整個自我的評價。如果“取悅別人”成為一種傾向性,隻要不能取悅別人就惶惶不安,痛苦萬分。而又由於試圖成為別人希望成為的模式,抑製和模糊自己內心的需要,掩飾自己的憤怒,怕失去認可而過分包容、順從,結果隻能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當然,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接納的強烈願望,但當你唯有獲得他人的讚許才能使自己感覺良好的時候,你便掉入了順從讚同的陷阱。我曾經也很有意識地討好人,以為這樣會人緣很好,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很有可能最後還成了別人眼中的傻子。
我想,每個媽媽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沒有承擔的能力,更不想孩子成為總想取悅別人的人。所以,取悅型媽媽必須先要控製自己的保護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和自信,並教會孩子如何承受拒絕和挫敗。如果孩子有要求時,媽媽應該嚐試延遲滿足,不要在孩子剛一提出要求時就馬上滿足。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們應該讓他體會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所引發的後果,不妨讓孩子從家務勞動中看到責任,讓他明白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應當地屬於他的。
我們不能否認取悅型媽媽對孩子那份迫切的關愛,但同樣不可回避,一味地取悅很容易讓孩子在這種愛中窒息和迷失。如果真愛孩子,就給孩子一片思想的藍天,一個成長的機會,讓孩子盡情展開夢想的翅膀,學會思考,學會承擔,並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