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沒有安全感的媽媽,總是希望通過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料來換回孩子愛的回應。她們用這種方式來塑造孩子,要求孩子,以至於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孩子無法建構自己的內心世界。試想,一個內心力量不夠強大,而又過早接觸充滿了冷和硬的外在世界的孩子,他的內心是不是或多或少缺少些許柔軟、信任與寬容呢?這給孩子帶去的隻是掙紮和迷茫。所以,寶寶的情緒是抗拒的、煩躁的。其實,媽媽自身的狀態,就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環境,如果媽媽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事事以自己的意願控製孩子,孩子除了迷茫和掙紮之外,沒有快樂可言。更重要的是還會把孩子帶離自然法則所指引的成長之路,而變成複製媽媽的生命狀態。
這於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傷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不要總是要求孩子聽話,或者當孩子不服從自己的某些指令時,強迫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願意在自己的內在世界中,體驗每一種豐富的感受,用自己的視角觀察各種各樣生命的色彩,觸摸他們好奇想要探索的東西……所以,媽媽應該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讓孩子的身體、感覺、情緒、心理等各種內在的生命因素都得到完整的發展和塑造。
切記不要一味指責孩子,要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一味指責孩子,從來都不能達到讓孩子認識錯誤的目的,而是往往適得其反。當媽媽大驚小怪地指責他,甚至嚴厲地要求他認錯時,孩子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媽媽的負麵情緒上,並且由此而本能地產生恐懼和抵觸情緒來保護自己,卻忘了惹大人生氣的原因。他們將本來應該運用到自己身上的能量,轉而應用到對付成年人的情緒和保護自己不受懲罰上來,也會因此而感覺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因此,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隻有通過溝通,才能了解對方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滿足並解決問題。所以,媽媽要清醒認識和防止自己內部、外部因素的幹擾,真實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讓對方能夠準確了解自己的想法。從而,可以為孩子做出一致性表達的榜樣。
孩子的模仿性很強,他們最初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以模仿為主,無論是有意識的模仿,還是無意的秉承。所以說,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有可能什麼樣的人。媽媽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做媽媽的首先需要成為那樣的人。
如果控製型媽媽不想讓孩子成為第二個自己,就必須要改變這種控製式的教育,學會尊重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給孩子一個自由、愜意、寬鬆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