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孩子的朋友,媽媽與孩子之間還應該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由於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許多家庭是家長批評孩子多,家長有了錯,孩子卻沒有權利和膽量批評家長。這樣的相處不公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很不利。人無完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家長在孩子麵前也難免有不對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家長以長者自居,粗暴對待孩子的錯誤,而對自己的錯誤視而不見,不但家長的威信無法樹立,也容易給孩子造成放縱自己犯錯、有了錯誤可以不改的壞習慣。
因此,媽媽要和孩子經常相互交流,更應該相互理解母子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朋友的地位越來越牢固。現在的媽媽們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實在有些辛苦,都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懂得心痛媽媽,做一個懂事的、成熟的孩子。然而,我們做媽媽的往往容易忽視了對孩子的理解。
如果媽媽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軍師”架勢,總是以命令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長此以往,不但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培養,反而使孩子變得循規蹈矩,沒有自己的思想和愛好。這樣的孩子即使考試回回得滿分,也不會有什麼創新思想,以至於使他以後的人生都會受到影響。每個媽媽都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現在的獨生子女缺少玩伴,所以媽媽們不要剝削孩子在休息的時候適當的玩樂,比如:玩玩電腦、打打遊戲,其實這些對孩子也是有益的。作為媽媽需要做的是幫孩子把握好時間,嚴格遵循先學習、作業,後玩耍的原則,不要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休息。
其實,做媽媽的要以心換心,孩子隻有感受到媽媽的真誠,他才不會疏遠你,這樣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就會越來越小,才能更有效地和孩子溝通,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順暢地交談。不能一味地采用高壓政策教訓孩子,指責孩子,而應該和孩子成為“同夥”,發現孩子生活微處所潛藏的優勢和不足,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引導孩子。
當然,和孩子成為“同夥”,既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隨時給孩子引導,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夥伴,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兒,尊重孩子的想法,還要給孩子到位的幫助,讓孩子在媽媽的幫助下變得更加活靈活現。童心仍活潑、童趣皆成文,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收獲這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