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教育我們要用心,他們雖然小,但同樣渴望我們用平等的心態去對待。家長也隻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孩子當成“同夥”,才能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隻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發揮家長“軍師”的指導作用。
就我個人而言,在這方麵是非常注意的,但人有時候難免會受情緒的影響,從而容易忽視孩子的感受。
記得有一次,一大早外麵就下起了雨,我忙給上小學二年級的兒子拿出了襯衣,可兒子不喜歡這件衣服,我怎麼跟他說,他硬是不穿。一氣之下,我衝著兒子大聲吼道:“今天你穿也得穿,不穿也得穿,由不得你!”兒子頓時不吱聲了,眼裏含滿了委屈的淚水,我也感到自己有些過分。過了一會我拉過兒子語氣緩和了下來:“一下雨,天就冷起來了,不穿襯衣就會生病,這樣你就不能上學也不能和小朋友玩耍了,而且也會影響媽媽工作的。”兒子含著淚水點了點頭,最後高興地穿上襯衣上學去了。
後來,我在辦公室回想起早上這一幕,不由感慨:不用命令、要求的口吻,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當成孩子的“軍師”。而應該循序漸進,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先接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甚至和孩子當“同夥”,當這一切都做到的時候,再施以“肯定+鼓勵+讚賞”,還有什麼事情,孩子會不聽商量呢?
我想,即使再調皮的孩子,再怎麼貪玩不愛學習,難免給父母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麵對媽媽的命令口氣,他們更是不從。於是媽媽和孩子之間慢慢產生了矛盾與隔閡,時間一長便影響到親子關係的維護。其實每個孩子和媽媽都希望他們之間的關係融洽,隻是因為媽媽沒有擺正教育孩子的心態,沒有建立正確的親子關係,才會使孩子越來越“壞”。試著轉換家長的角色,以“同夥”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麵前,與孩子成為無話不淡的朋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尊重被教育的對象,是教育的實質和精華。”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類精神財富的合聲中最細膩、最柔和的旋律應該是對他人尊重的心聲。與孩子成為“同夥”,就是要承認他的人格尊嚴,傾聽他的意見,接納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點,分享他的喜悅,這樣你才有機會發揮“軍師”的作用。
與孩子成為“同夥”應當是無條件的,也就是這份尊重不決定於孩子的行動而是對孩子的整體接納,尤其對暫時後進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價值和潛能。
曾經和一位媽媽探討過她的育子經驗。她說,兒子雖然很調皮,但也很懂事。她和兒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不論誰學得了什麼新知識,都要隨時相互交流。在與孩子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她兒子的求知欲越來越旺盛,自信心大增,常常把新了解到的知識講解給她聽,而她也在工作之餘和兒子的幫助下拓寬了知識麵,與孩子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