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開心就好”的放養策略(2 / 2)

也有很多媽媽擔心“放養”會讓孩子變得放蕩不羈。當然,這種擔心是有必要的。我的同事,陶嫣的孩子今年剛升小學,本來她想好了要讓孩子上些興趣班度暑假,可是放假前的那段時間,因為工作太忙,陶嫣沒有及時為孩子報班,沒想到轉眼到了7月,想給孩子報的班都已經滿額,她陷入了焦慮之中。最後索性就把孩子“放養”在家,讓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要被繁重的學習壓力打垮,讓孩子過個自在的暑假吧!

但是,這樣一來,孩子要麼沒命地玩,要麼該睡不睡,該起不起,飲食無節製,打擾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暑假作業馬馬虎虎,常常完不成。一個假期下來,不但沒有什麼收獲,還可能造成體質下降,為此陶嫣很是犯愁。

可見,“放養式教育”並不是沒有節製地完全放養,而要把握好度。“放養”並非“放任”,這種“放養”式教育不是撒手不管孩子。有的家長把“放養”當“不教養”,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打工賺錢的家長,為孩子提供的隻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概不聞不問……教育專家認為,在現代社會,家庭教育中應盡量避免對孩子實行封閉式、隔絕式的“圈養”,也應摒棄無拘無束、放任自流式的“放養”——這都易導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問題兒童。

學齡前孩子的“任務”應該就是玩。“圈養”或“放養”都不利於兒童身心的成長。關鍵是要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導。專家認為,孩子從小應有自己的同齡人群體,不要僅僅成為大人的“玩物”和附屬品。媽媽應該像高明的教練,對孩子進行科學的“馴養”,才能塑造真正的千裏馬。

對此,現在有教育專家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那麼,什麼是自然教育呢?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親近自然、與社會接觸,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從而錘煉出了堅強的性格,使孩子對大自然和對人類更具博愛之心。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漸漸懂得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

童年應該和快樂等名。愛孩子,就不要把他永遠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藏於溫室之中。因為孩子遲早有一天要獨自麵對自己的人生,麵對未來的挑戰。堅守“開心就好”的放養策略,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寬鬆的成長環境,孩子的路讓他自己來走,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合格的愛。